当前位置:

刘宗林:以精细农业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刘宗林 编辑:许敏 2017-03-16 11:39:25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三个着力”都和农业农村息息相关。最近发布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围绕贯彻总书记和中央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从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中可以看出,以精细农业引领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未来几年湖南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主调。

  为什么要发展“精细农业”

  推进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厘清湖南农业生产端、供给端、结构端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地确定工作路径和推进方法。

  从生产端来看,湖南农业主要存在“四高”问题,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2000年以来,湖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105.4%,年均上涨5.3%,农村劳动力价格2015年比2000年累计上涨6.8倍,高于粮食价格涨幅1.9倍,粮食生产成本从600.4元/亩增加到1037.1元/亩;90%以上水田采用传统漫灌技术,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5左右;2010—2015年,全省化肥使用量从824.90万吨增加到840.13万吨,全省约25.8%的农田灌溉水和18.3%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从供给端来看,湖南农业主要存在“四低”问题,即低产出、低品质、低效率、低效益。2012年,全省农业劳动力人均粮食产量为1615公斤,排全国第21位;水稻以品质、口感不占优的籼稻为主,每亩纯收益仅有250元左右;全省大部分橘园是上世纪70—90年代建立,品种严重退化老化;全省60%的茶园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发展的,平均亩产不足60公斤。

  从结构端来看,湖南农业主要存在“四性”问题,即供给的残缺性、业态的同质性、发展的保守性、市场的脆弱性。种植业“一粮独大”、养殖业“一猪独大”,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8%,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83.24%,经济作物年产值虽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3,但面积只占30%左右,牛羊等草食动物及名特优水产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供给不足,而且各地产业形态趋同,缺乏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叫得响的品牌。作为“生猪第一省”每年却需外调种猪8万~10万头。湘茶品名1000多个、湘米品名200多个、湘油品名有170多个,农产品加工业虽然跻身全国“万亿元俱乐部”,但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裹足前行,供给结构缺乏灵活性、适应性、目标性。

  抓好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二是我们要打造什么样的农产品供给侧?这两个问题不搞清楚,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没有纲目、没有路径。省委书记杜家毫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发展“精细农业”。发展精细农业是推动湖南农业区域布局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的迫切需要。精细农业之“精细”,很大程度上就是特色,要求根据资源禀赋、区位地理、市场需求、传统习惯等定位产业、选择产品,实现定位的精准,这可有效改变当前湖南农业区域结构趋同问题,形成特色差异互补发展格局。发展精细农业是推动湖南农业产业结构由“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变的迫切需要。精细农业之“精细”,要求在整个国土上做文章,尽可能地扩大开发领域,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可同时或交互进行生产,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推进农业立体式循环发展,这可有效改变湖南农业“平面”发展、产出不高、利用不足的局面。发展精细农业是推动湖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迫切需要。精细农业之“精细”,要求集约化发展,在土地经营规模上讲求适度,在育种、播种、施肥、施药、管理、收获、入仓等环节要求按照技术规程和标准进行,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这可以推动湖南农业由经验型、定性化为主的粗放型农业向标准型、精细化管理的现代经营方式转变。发展精细农业是推动湖南农业发展空间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的迫切需要。精细农业是大农业,要求充分利用动物与植物、原产品与加工品、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规律和物质循环利用的原理,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功能,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全产业、全链条开放式发展,这可改变湖南农业功能拓展不足,价值链低端的问题。用“精细”的理念来统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精细”的目标来谋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精细”的措施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精细”的服务来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信息、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向农业领域集聚,使农业“洼地”变身为社会注目、资本青睐、人才创业的“高地”,从而推动全省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找准发展精细农业的着力点

  “精细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产业模式、经营手段和要素配置的创新,前提是定位精准,基础是技术集成,核心是优质高效,要旨是科学管理,特点是契合需求,形态是全方位立体式,目标是提高竞争力,方向是可持续。加快湖南精细农业发展,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产业定位精细。这是发展精细农业的基础。为此,既要树立系统思维、从全局着眼,又要坚持因地制宜、于精细处着力。着眼宏观谋划产业。这主要是针对省级层面。这几年,湖南按照四大功能板块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商品粮生产为主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两型”农业为主的长株潭都市农业区,以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为主的湘南特色农业区,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主的大湘西旅游休闲农业区。要进一步强化产业板块功能定位,通过制定政策、利用项目、补贴引导,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优势产业。立足中观发展产业。这主要是针对市、县层面。湖南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消费需求研究,稳步扩大生产规模,着力提升品质,突出打造品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增强地方产业竞争力。聚焦微观做精产业。这主要是针对乡、村层面。只有乡村产业精细化才可能有全省产业精细化。各地要按照省、市产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确定本地特色主导产业,按照板块化、集群化、专业化的要求,强化要素配置和技术支撑,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生产技术精细。这是精细农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发展精细农业最基本的概念。主要做到“三个全面”。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程制度修订力度,深入推进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标准示范县、乡建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力争“十三五”期间,所有“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种养基地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实行清洁化生产。从控肥控药入手,实行清洁化生产。大力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为抓手,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做到精准高效施肥、用药。强化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健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质量监测制度,加大监督力度,避免不合格产品造成新的农业污染。全面实行资源化生产。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依法划分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治理面源污染,大力推行地力综合培肥、秸秆和畜禽粪肥腐熟还田,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经营管理精细。这方面,主要明确“两个标准”。一是适度规模经营标准。精细农业必须讲求“度”:有分有统、统分结合:分,就是坚持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将一些超大规模的种粮大户、合作社模式进行改造,形成“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种植模式,巩固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统,就是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快构建“大产业小业主、小生产大服务”“企农”“社农”紧密联结的发展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精细化水平。二是高效集约标准。突出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挖掘单位面积生产力。坚持精耕细作与现代新技术结合,特别是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建立良田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技术体系。注重以技术要素替代劳动力要素,加快研发、大力推广适地适业、安全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业态发展精细。发展精细农业要拓宽发展理念,跳出耕地抓生产,立足全链条抓产业,大力开发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高精细农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拓展发展空间。发展精细农业要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转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湖南农业资源有限,人均耕地仅0.83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但温光水热土等资源却十分丰富,版图呈立体状分布,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可同时或交互进行生产。要引导农民继续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根据作物自身的特性和要求,采取非掠夺性利用土地的新模式,挑选相互能紧密衔接的作物进行种植,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达到用地、养地和提高效益的目的。拓展价值空间。推动精细农业发展,不仅要“内部做精”,还要“内外联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百企”工程,加强特色县域经济农产品加工重点县建设,实施“5288”工程,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水产、果蔬、茶叶等千亿产业。加大品牌农业建设力度,整合优势品牌资源,每个产业集中扶持3~5个优势品牌,争创“中国著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拓展功能空间。立足湖南自然风光优美、农业资源丰富、农耕文化悠久等独特优势,顺应逆城镇化新趋势,大力实施“农业(农村)+”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业态,拓展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促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空气变人气、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

  要素配置精细。精细农业之“精细”,必然要求把要素配置到效益最好、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环节。精细配置耕地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向经营层次高、经营水平高、经营效益高的精细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耕地地力建设项目要向精细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精细配置资金资源。精细核算有限的项目、资金、补贴,将其精细地用到精细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确保项目、资金、补贴的最大效应。精细配置科技资源。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清洁生产等农业技术要覆盖精细农业生产全过程。继续深入实施“万名”工程,鼓励农业科技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精细农业建设一线,与精细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对子,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难题,提高精细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市场对接精细。精细农业成效如何,最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发展精细农业一定要围着市场转,加强市场研究,细分消费需求,促进产销对接,实现农产品市场价值最大化。重点是提高“三率”。产品的市场有效率。农产品不仅要产得好、还要销得好。应加强市场信息研判,定期对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向、消费走势、投入产业比预期进行综合分析,为农民“种什么、种多少”提供导向。产品的市场到达率。农产品产出来后通过什么途径入市销售、转化增值,这是实现产销精细对接的关键环节。应在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推进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销售方式的基础上,紧跟“互联网+”发展潮流,加快构建覆盖到乡、到村、到新型经营主体的信息网络,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鼓励精细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等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引导构建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式营销方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产品的市场合作率。现代市场是开放的市场。要注重研究市场的季节性、区域性、国际性,加强与省外、国外市场合作,补省外、国外市场之缺。前不久,我们成功举办了第18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农部门和企业参展,实现了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国家参展数量零的突破,合同成交和现金交易总额达208亿元,为湖南农业“走出去”打开一扇重要窗口。着力加强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湘品入粤入沪入闽进京进港,支持优势企业海外拓展,加大规模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市场合作率,提高湖南农产品竞争力和外向度。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农办主任、湖南省农委主任)

  (《新湘评论》2017年第05期)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刘宗林

编辑:许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