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主旋律,唱响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文章为谁而写、立意依何而定,导向是否正确、能量是正是负,必须反复考量。党的新闻舆论发挥“定盘星”“定音鼓”作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一方面要做好政策阐释、宣传动员,另一方面又要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预期,着力把正面的东西扬起来,把负面的东西消减下去,提振人民团结干事的精气神,传播好社会好声音。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需要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既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事物的全貌,分清主流和支流,认清整体和个体,客观反映社会的主流面貌,反映社会积极向上的本质,防止管中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做到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二是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开展舆论监督,关键在出于公心、秉承建设性、立足现实条件,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推动改进工作,做社会进步的好帮手。
扎根人民中,练好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团结人民、鼓舞士气,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先接地气,像“岩中竹”“爬山虎”一样,把根扎入基层、贴近人民,增进与人民的感情。好新闻在广袤的田野、在繁忙的工厂、在快乐的社区。只有总在路上、在状态,风尘仆仆,把调查采访的基本功做足,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感悟之道,莫过于诚。跑遍城市角落,才能读懂“蚁族”和“房奴”的期盼;深入乡村田野,才能理解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思念……坚定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必须“沉下去”,不光“采风”,还要“蹲点”。记者脚下有泥土、身上有灰尘,新闻才会带着泥土的气息、透着生活的芬芳。
多出好作品,传播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文以载道,汇则兴邦。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好的作品如同“润滑油”“动力煤”,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好作品社会责任、主流价值、百姓视角俱佳,不仅吸引人感染人,而且鼓舞人激励人。好作品有思想,力透纸背。好的作品像湖南卫视《绝对忠诚》系列报道那样,做守望民族精神的代言人,体现党的意志和主张,反映人民的心声,可以激发人民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好作品有温度,直达心底。百姓的故事最丰富,百姓的语言最迷人。一篇好的作品,必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善于用故事来表达新闻,用百姓的语言来讲身边的故事,像光明日报文章《听油菜花开的声音》一样,用生动的故事来展现宏大的题材,触摸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动听、动情、动人,激励人们追梦圆梦。好作品有品质,弘扬真善美。质量上乘的作品形神俱备,格调高雅、清新悦目,带给人美的启迪。像湖南日报《寻找“廖厂长”》一样,挖掘平凡人不平凡的情,汇聚理想与情怀,给人信心和力量,奏响悠美动听的时代旋律,传播向上尚善的正能量。
拥抱全媒体,提高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团结人民、鼓舞士气,需要党的新闻舆论当好“扬声器”、奏好“交响乐”。现在,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着媒体生态。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特别是年轻人上网用网普遍化经常化。受众在哪里,新闻舆论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工作重点就要转移到哪里。更好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善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聚焦互联网、聚集全媒体,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一方面,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对优质内容资源深开发、深加工,及时发声、主动传播,占领舆论制高点;另一方面,整合媒体资源,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推动立体宣传、持续宣传,打好“组合拳”、播好“连续剧”,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文/李武祥(本文来源于《新湘评论》2016年第09期)
来源:《新湘时评》
作者:李武祥
编辑: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