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理念的实现必须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着力点,加快建立和健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有助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投资来驱动,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规模投资更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杠杆。如今,高投资带来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也决定了要素驱动的不可持续性,实现发展动力升级换挡已经迫在眉睫。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完善合作创新机制,搭建科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必须加强利益引导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自主创新,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改进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政绩考评的导向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优化政绩考评的导向机制。传统政绩考评机制往往注重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忽视了质量和效益,这就将经济建设引上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排放的路子,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出现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乏力的矛盾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社会资源投入不足,致其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传统的发展方式也导致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优化政绩考评的导向机制,改变过去以GDP为重心的各级政府政绩考评机制,增加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指标和以空气质量、河流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发展指标在各级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中的权重,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速度到提升质量效益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
完善政策配套的保障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完善政策配套的保障机制。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证明,构建更加开放、充满活力而又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是破解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的关键锁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本质上看还是制度设计出现了问题。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建立一系列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就必须对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当中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向合力。当前比较紧迫而重要的改革是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关键是要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能,管好该管的,放手不该管的,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狠抓决策落实的监督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狠抓决策落实的监督机制。好的决策,如果执行不力,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改革的失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首先,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将目标任务分解立项,责任到领导、任务到处室、量化到岗、细化到人;其次,要建立健全定期汇报制度,责任人组织部门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并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第三,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加强对部门领导干部工作落实的监督;第四,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人,要坚决追究追责。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亚阳 余文华
编辑:程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