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封封家书传承最美的家风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许敏 2017-06-16 13:57:41
时刻新闻
—分享—

  闲来翻书,读到一段小文《我怀念的,那个写信的年代》,引起我深深共鸣——

  我怀念的,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拧亮台灯,铺开信纸,郑重其事的用笔倾注我们的情感;

  我怀念的,是将信纸折成心型或是折成不同形状来表达对不同人的情谊时那种幸福的感觉;

  我怀念的,是小心翼翼的将信件投入邮筒时内心的怦动和释然;

  我怀念的,是翘首期盼苦苦等信的心情,躲在被窝里无数次看心上人的情书的激动;

  我怀念的,是那个写信的年代。一笔一划,那么认真,那么用心,那么动人……

  那时候,一个人可以等另一个人一辈子,时光长久而寂寥;

  那时候,可以坐在窗前,从天明到日落,从花开到花谢;

  那时候,可以数十年珍藏一封书信,而那封书信,也可以写写停停……

  真的好怀念那些写信的岁月!10年前,有感于此,我也曾写过一篇《难忘那写信的年代》来怀旧,回味似水流年的那份情怀。此时,又忍不住拿起笔,铺开信纸,给远方的女儿写信。这是思念使然,也是为了传承一种家风。

  已故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是的,通过书信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悲欢离合,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多么美妙的感觉,幸福就会像一朵渐次绽放的栀子花,馨香四溢,馥郁芬芳……

  记得经常写信的日子是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那时,我学习任务不重,又正处于花样年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对真挚感情的懵懂、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使得年轻的我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情绪也总是跌宕起伏,多么想找一个人倾诉与交流。

  于是,一封封书信如片片雪花般往来于同学和亲人之间。每次提笔写信,不必构思,不必精雕细琢,不必绞尽脑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总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把喜怒哀乐倾吐得酣畅淋漓。然后,将信纸叠成各种花样,封严信封,端端正正地贴上邮票,一笔一划地写上姓名和地址。最后,虔诚地把信投进邮箱。接下来,就是漫无边际、日复一日地等待,天天跑去收发室找信来了没有。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终生难忘!

  参加工作后,写信大概坚持了一年,继而渐渐停笔了。本来在乡下教书,生活比较枯燥,有时兴起,用心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满怀希望地寄给友人,可惜,很少有人回信,让我大失所望。所以,也越来越懒于动笔了,随波逐流地打电话、发短信问候。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联系极为便捷了,一通电话、一个短信、一份Email,微博的分享、微信的祝福、QQ的沟通......信件,这个古老而又温情的传递情感的方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写信和收信成为了一种奢侈和稀奇,已是一缕泛黄的温情记忆。

  既然朋友不需要书信,那么就给自己的家人送家书吧。去年,女儿考上大学远赴南京求学,我没有嘱咐她刻苦学习,也没有交代她经常电话,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个月至少写一份家信。

  “家书千里异乡来,携子傍牛慢展开”“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千百年来,家书都是思亲寄情的纽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纸家书,不足千言,却承载着亲人之间深厚的亲情。

  家书所记的,看起来都是琐碎的家事、细微的情感,但期盼的却是家和万事兴,是要通过字里行间的祈愿祝福、谆谆教诲,来期望长者健康、快乐、幸福、长寿,期许幼者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它寄托家庭情感、传承中华文化、承载文明价值,体现出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

  那些浸透着岁月风尘的家书,纸已泛黄、字已模糊,但正是这些家书弥足珍贵。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再到《傅雷家书》,他们传递着当时的文化信息和教育意蕴,让我们对家书充满着温暖的期待,重拾那种写信、寄信、盼信的感觉,把家书这个文化传统好好传承、发扬下去。

  特别是《曾国藩家书》尤为奇特。这些家书前后跨越30年,记录了曾国藩近1500封信件,上有祖父母至父母,中对诸兄弟,下及儿辈,足以探索全家的生活和形象。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曾氏家族英才辈出,鼎盛延绵,这是与其子孙后代传承曾国藩留下的淳厚家风可谓密不可分的。曾国藩本人倡导了洋务运动,影响了近代史,他的门生李鸿章、左宗棠、弟弟曾国荃、儿子曾纪泽等都秉承他的教导而成为出将入相的显赫人物。他影响和培育的后代,渗透到中国近代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几乎对中国是全方位的影响。

  社会发展到今天,家书已经慢慢淡化甚至是消失了。然而,作为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书依旧值得我们重新拿起笔来,写上寥寥数语,寄托亲情。“见字如晤”,若春风拂面,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我决定要传承这一优良传统。所幸,女儿乖巧,没有让我失望。非常欣慰,她进入大学一个月之后,我们就接到了她的来信,谈想家、谈学习、谈理想,无话不谈,有喜有忧。虽然当时比较忙,我还是抽空立即回了信,生怕她久等了,以后写信的积极性会减退。从此,我们书信往来,从不间断,现在已有一大摞。

  尽管平时也通电话、聊微信,但是有些事,只有在书信里才说得清楚、讲得透彻,有些话也只有通过写出来才是白纸黑字、留有念想。

  相互通信,不也是一种极好的家风传承吗?

  文/吴展团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6/16/432629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