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精神”如何从“五四”进入现代中国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2017-05-04 22:38:59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精神”中实事求是、奋发努力和追求进步的思想,从古代社会晚期就已经萌生。经由近代社会天地翻覆的变化,这些精神具备了更多现代关照和当代价值。我在观察“湖南精神”的现代转化的时候,发现“五四”前后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五四”作为青年节,与五四运动的关联人所共知,但它背后凸显的青年话语,实际上从晚清的西学东渐和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便已经生发滥觞。

  自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后,在知识界,青年话语就和民族国家话语绑定在一起,它象征着未来与希望,而这恰恰是一种现代性意识。在现代性的观念里,启蒙与进步的政治内涵,以及持续的、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念被视为主流,不论是一个人的青春岁月,还是作为一个群体的青年,都与之保持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对塑造新人提出六点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些被提倡、弘扬的路线和思想都与过去的文化观念彻底撕裂,可以说,现代中国的青年是以一个决然的、自信的同时带有狂热情态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

  具体在湖南,我们可以看到,在“五四”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俊才,正在以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去探索中国未来的道路。“五四”时期湖南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就是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何叔衡等人,新民学会会员也是湖南五四运动的主将,也为接下来的革命斗争储备了人才。

  据美国汉学家裴士锋研究,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思想可以算作现代湖南人精神性格的原型。“心忧天下,不怕牺牲”的养心、治身、经邦、济世的道德规范,这对湖南人的精神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那么,实事求是的思想又是如何在“五四”前后凸显其价值的呢?而据资料显示,“实事求是”最早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到了清光绪十一年,湖南巡抚卞宝弟为《湖南通志》所作的序言提出“实事求是之心不敢不勉”。1914年,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4字书刻成大匾,悬挂在岳麓书院。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便受其影响,他对“实事求是”进行了现代改造,它也成为“湖南精神”中重要的现代内涵。

  中国立场、对民族问题的切身关注是青年毛泽东在“五四”时期明确的一个观念。1919年,在一些挚友选择赴法留学的时候,毛泽东毅然决定留在国内。正如他曾经说的,“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湖南走出的志士仁人也多有这种立足国内现实、探索之路与国情结合的思想。当然,这也是与前面说到的实事求是和济世情怀分不开的。

  不论怎么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有关青年的话题在当代中国从来不只是青年问题,作为一个概念的“青年”也不只是年龄意义上的界定,它与“老年”“中年”不同,青年本身就是一个带有现代意识的和政治意识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五四”时那一代杰出人物的求索与选择中,感知到寻路的不易及其背后深邃的内涵。

  文/黄帅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5/04/428464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