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妮:资源约束条件下洞庭湖区如何建设文化消费观

来源:红网 作者:黄妮 编辑:许敏 2016-08-04 11:45:5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本文系“第二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论坛”征文。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黄妮。作者立足于资源有限供给的宏观约束环境,从生态消费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目前微观领域洞庭湖生态消费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图片来源:红网)

  2014年4月14日批复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属于国家批设的最高层级的区域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生态消费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重要的一环。生态消费是人们在自身消费的同时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同时又不会对现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具有全面性、统一性、适度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态消费是符合在资源供给约束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它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持续的更新或者资源能有效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消费观念如何实现呢?

  构建生态消费价值观,合理引导生态消费行为

  构建生态消费价值观是促使消费者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前提。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消费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是每一位居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洞庭湖周围四市要利用媒体等传播媒介,倡导全社会成员树立资源节约和生态消费的理念,为全社会打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在宣传方式上,侧重于宣传节俭意识,倡导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居民实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培养居民养成节水、节电等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民间非正式组织的推动使生态消费模式深入到居民社区,让科学消费理念转化为每一个居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构建生态节能型城市。通过树立社会榜样,开展专门的宣传讲座,通过榜样的力量号召学习如何能实现生态消费。通过深入学校、教育机构等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在追求消费品高质量和高效用的同时,还要实现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利用。鼓励企业在进行产品的开发、生产、包装、运输、营销、售后等环节融入绿色消费的理念并且推广无纸化办公,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鼓励发展网上交易,虚拟购物中心等新兴服务形态。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以旧换新”活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宣传,使得生态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扶持生态产业,建立自由流通的基础性资源生态市场体系

  首先,要洞庭湖周围的四市要争气两省联合立法,通过法律方式的转变扶持理念,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开征消费税和奢侈品税等项目优化我国的生态税费结构;将生态成本计入地区GDP核算体系,改变“唯GDP”论的传统考核方式,积极开展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核算体系),从流量的角度将居民和企业消费过程中对非生产性自然资产的使用纳入原生产总量核算之中,即将生态消耗从现有的核算体系中扣除(实际GDP=现有GDP-生态消耗),从而建立居民生态消费核算体系。其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规划和建设生态园区,在企业内推行生态生产、生态物流、生态营销和生态管理。特别是在产品的生态源头——企业的生态设计上,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生态消费品的研发设计,使产品设计生态化,即在产品设计前和设计中必须考虑到产品设计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和重新利用,从而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的消费目的能在产品设计中得到合理调适。对于洞庭湖周围的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网络型产业结构,促使产业链的延伸。使得企业内部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企业之间协同发展。最后,要积极推进生态消费的自由流通市场建设,促进相关生态资源产权转让、生态资源产品的流通,发挥资本市场上期货规避价格风险的基础性功能。如积极建立洞庭湖周围的森林碳汇交易制度,建立碳汇交易所,设立碳汇林保险以及合理的林权制度来保障森林碳汇贸易进行。建立有序的基础资源生态市场体系。利用生态消费行为带动相关生态产业发展。

  加强科技研发与应用,促进替代性资源的开发

  在洞庭湖的开发规划中,加大对生态经济中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支持力度。形成高校、研究所、企业一同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联盟,加强相关的共性技术问题的研讨。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发展关键链技术,发展生态无公害的生产技术,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重点支持节水、节电、新能源、新材料等生态技术发展。做好生态技术应用的试点以及工程运行方式的改进。实施生态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支持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可回收利用材料、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再制造、再生资源高值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等项目的开发。促进替代性资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探索如何能低成本的开发新能源,如加强对可燃冰、海底地热能的理论探索和技术转化。加强对生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体系的建设并完善相关的评定、推广机制,探索通过政府买断的方式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来源:红网

作者:黄妮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8/04/405203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