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现代性背景下突出乡村的传统性。现代性带来了科技、进步、理性,这是现代性好的一面,但是现代性也让现代人感受到一些缺憾,人们想去乡村旅游,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身边世界的不满,乡村的传统性是与现代性相对立的,乡村在旅游者眼中象征着“非现代的他者”,传统的乡村能够满足人们“怀旧”的心理,去寻找过去的场景或过去的生活是怀旧旅游的主要内容,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当代旅游已发展到产业化的阶段,造就了标准化的旅游服务、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在标准化过程中,旅游地本身的差异性特征开始淡化,旅游目的地开始“去差异化”。在旅游精准扶贫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实现乡村旅游地的差异化,首先要突出的就是乡村的传统性,传统的乡村是与现代的城市相对立的,传统性也是乡村这种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拉力。在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尽可能保留当地传统的民俗、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活场景,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传统是朴素而美好的。
第二,在现代社会中回归乡村的本真性。现代性把人们带入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秩序中,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商品与财富的极大丰盛,但它同时也把人们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意义危机之中。生活在都市的居民更能感受到现代性的异化和虚无感。从1978年启动经济改革以来,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人们享受着物质丰盛的同时,却逐渐意识到现代生活的不真实性,所以中国的城里人开始寻找贴近自然的乡村,去乡村寻求真实的现实和意义。本真性意味着原初的、真实的、独特的,去乡村寻找本真性反映了人们回归真实的心理。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着力打造的是三个方面的本真性:其一、物质文化的本真性。比如传统古朴的建筑、传统的服饰、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二、人的本真性。旅游者希望看到乡村的人民是质朴的、纯真的,希望乡村保留着淳朴好客的民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真实的、朴素的,乡村社会的居民在与旅游者的互动中能让旅游者体验到好客的本真性。其三、氛围的本真性。氛围指的是环境,旅游者期待的氛围是一种宁静、祥和、静谧的氛围,宛若世外桃源的感觉。
第三,在大众旅游时代建构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国内外一些学者指出,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大众旅游呈现麦当劳化趋势,旅游产品同质化、标准化,旅游活动成为一种快餐式消费,因此,人们更需要的是慢旅游。慢旅游是与快旅游相对立的,慢旅游是深度化、休闲式的旅游体验,乡村的慢旅游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诗意的栖居地,让人们可以暂时离开城市的蜗居地过上一段诗意的生活,乡村的慢生活、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农业或林业的生产劳作、传统社会文化特征,这些都属于乡村的乡村性,也是乡村的独一无二性。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建构和塑造乡村的乡村性,因为乡村性是乡村的本质。
文/彭丹(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博士,讲师)
来源:红网
作者:彭丹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