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沛林:省社科联的公正给我“三次惊喜”

来源:红网 作者:刘沛林 编辑:许敏 2016-03-29 11:41:3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本文是湖南省社科联常委、衡阳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刘沛林(上图)在“纪念湖南省社科联独立建制30周年座谈会——改革与繁荣”活动上的文章。文章原标题为《我与社科联》。作者借此次“建制30周年”的契机,回忆了社科联给自己带来的“三次惊喜”,并以此表达对省社科联的感谢。以下为原文。
  
  ------------------------------------------------------------------------------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写篇文字,谈谈这么多年来,我与社科联的缘分,特别是社科联作为社科工作者之家,带给我永远难忘的“三次惊喜”,带给我的深切感受和心灵感动。
  
  一、结缘社科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还是个刚从北大研究生毕业不久的毛头小伙,回到衡阳师院这所普通地方高校任教。大约是在1997年的夏天,听学校科研部门讲,湖南省社科联组织评审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希望大家积极申报,这是考量一个学校社科研究的主要指标。作为任务,我把自己的处女作《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拿出来申报,此书是我在北大读研期间完成的,当时的侯仁之院士、张岱年先生等老前辈对此书的写作给予过鼓励和支持,三联书店作为“中华本土文化丛书”之一,于1995年底正式出版。由于我本人的水平有限,加之当时学术界对“风水”一词的认识还有很多误解,我对获奖并未抱什么希望,但结果却出乎我意料,获得了当时指标不多的“省级优秀奖”。虽然现在看来这一结果并没有什么可资骄傲的,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获得省级成果奖,这是我首次邂逅社科联,由此伊始,我的成长与社科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社科联给我的“三次惊喜”
  
  我的成长离不开社科联一贯的办事原则:公平正义、不拘一格和对年轻学人的极其关爱。尤其是社科联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带给我的“三次惊喜”,让我永生难忘。
  
  第一次惊喜实在不可思议。1999年9月,依旧是申报两年一次的湖南省社科成果奖,是为第五届。我在学校的发动下,以我1998年发表的论文《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为题作了申报。该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因提出要像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样,保护城市化过程中正在急剧消失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对保护的范围、原则、措施和途径等问题做了较为科学的论证,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新华文摘》同年第4期将此文全文转载,并放在封面显著位置予以重点推荐。与此同时,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申报工作。我就以这篇论文为题,向省社科联申报了成果奖。由于评奖的名额非常有限,加之当时我只是湖南社科界的一个小萝卜头,没有人认识我,我想,如果能让我评个三等奖,我就心满意足了,而且对学校也是一个突破,于是,我就申报了一个三等奖。然而,等社科联组织评审的结果一公布,我的成果居然获得了二等奖!自己申报三等奖,最后却获得了二等奖,我和学校科技部门的同事都觉得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这在各种政府奖的评审历史上都是绝版的案例!
  
  不仅我觉得不可思议,其他人也有同感,以致我在领取奖金时,工作人员认为我太年轻(其他二等奖获得者都是知名的老学者),不敢相信我是获奖者本人而不让我“代领”。本次评奖过程,后来听了解情况的社科联同志介绍内情,说当时评审组对本人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应该提高档次给奖才公平公正,社科联领导当场同意按实际水平提升档次给奖。从而开创了社科联评奖史上的先河。
  
  第二次惊喜完全出乎意料。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对流域各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有必要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寻找对策。当年我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发表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一文,深刻反思了历史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深度破坏,指出了人类活动的社会责任和未来调控的重要意义。该文得到《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的全文转载。紧接着,我又完成了《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一文,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战略概念,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提出了对策,该文首先是在湖南省青年创新论坛上宣读并获得特等奖;之后该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很快被《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由于上述两文对国家生态安全研究的较大影响,分别获得湖南省第六届、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国家生态安全”等相关概念后来写入国家发展的有关文件。也许正是基于上述一系列有特色的应用性研究,2002年5月,社科联首次评审湖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湖南社科界青年才俊实在太多,我觉得难度大,希望渺茫,故没有申报。出人意料的是,后来公布的结果却有我的名字,说是考虑到入选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的难度大于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的难度,因此,已成功入选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的我可以当然入选湖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这一结果太出乎我的意料。
  
  第三次惊喜几乎不敢相信。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科学工作者要做点实实在在的真学问,对社会有用,对学科有用,对学生有用,对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有用。因此,我一直行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一直在探索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问题及其对策性办法。除了前面谈到的长江水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古村镇的保护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对策研究、洞庭湖水系及其生态安全对策研究之外,还开展了国家安全防灾体系建设对策研究和人居环境对策研究。特别是2008年南方特大冰灾害发生后,本人立即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方冰雪灾害防御中的问题及其安全防灾体系建设对策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探讨了南方冰灾的形成机理及其防御对策,建构了合理的安全应急防灾体系,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优秀”等级的成果鉴定。2004年底,刚从加拿大作访问学者回国的我,担任社科联“三湘论坛”嘉宾,主讲“诗意的栖居:小康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境界”,将自己多年前倡议的要把“诗意的栖居”的理念引入人居环境建设的观点进一步强化,成为当前中国“宜居环境”的代名词。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先后主持完成了五项国家级研究课题,二十余项省部级研究课题,五次获得过二等以上省级社科成果奖,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居环境学、建筑学、旅游学等众多领域。这些研究,虽然谈不上有怎样的高度,更谈不上有多大的贡献,但自己的学术研究目标却矢志不移,犹如蜗牛前行,速度不快,但方向明确。我的每一步脚印,社科联都给予了及时关注。2010年,湖南省社科联开展第四届优秀社科专家评审活动,这是代表湖南省委和省政府进行的一项评审工作,每三年评审一次,每次不超过八名,要求在社科领域具有非常突出的工作成就,必须是在全省同学科中有较高地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科工作者。我所在的学校从积极响应社科联号召、不浪费申报指标的角度出发,为我整理提交了申报材料。因为考虑到竞争太激烈,同时也深知社科联领导一贯的办事风格,我自始至终没有给社科联的同志打过任何招呼,更不敢托任何人替我打招呼。我觉得如果实力不够,打招呼有损学术人格。所以,申报材料提交后我和单位的同志们就再也没有管这件事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社科联公布的获奖名单中,再一次出现了我的名字,真是喜出望外!之后,听说这次社科联为了排除一切干扰,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的评审,首先严明纪律,约法三章,除了主管领导和个别负责人知道评委名单并严格保密外,其他人员均不知道,也不得打听,更不得提供任何关于评委、评审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评审专家一到评审地就被全部收缴了手机等通讯工具,并要求严格保密。评审完毕后,专家们都很感慨地说,“这是我们参加的最规范的一次评审”。我真是幸运儿,正是基于这种客观公正的规范评审,让我这个没有大平台的社科工作者,能三生有幸地跻身到“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的队列中来,除了荣誉,更多的是鼓励和鞭策!
  
  三、我们的社科联,我们的家
  
  与社科联结缘十几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作为一位普通的社科工作者,与大家一样,深深地感受到了家的关怀、家的培育、家的温暖。
  
  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把社科联看成自己学术殿堂的神圣管家,所以大家都乐意接受她的科学规范和民主管理;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把社科联当做自己精神生活的温馨家园,所以大家都对她倍感亲切而乐于亲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社科联总是把社科工作者当家人、当亲人来对待,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就能看出。每次到社科联办事,就像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了一样,都能得到热情的送茶上水、问寒问暖,还有款待。作为社科联常委,每次过元旦和过生日,都因能收到一束来自社科联的美丽清香的鲜花而感到无比温馨和幸福。
  
  我永远以我是社科联的一员而骄傲!


来源:红网

作者:刘沛林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3/29/394589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