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胡艺华:屠呦呦的湖南故事带给湖南小康之路的新启示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司马清 2015-10-08 11:34:48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庆假期中接连有两则新闻澎拜了正奋进在小康路上的湖南人:一是10月5日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头条新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研究抗疟疾药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更是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二是10月6日湖南日报挖掘、首次公开报道的鲜为人知的《屠呦呦的湖南故事》,真实地还原了屠呦呦将青蒿引入到湖南的全过程,正是因为得益于屠呦呦的技术支持,湖南有幸成为了全国第二个青蒿素的生产省份,武陵山区的一些老乡通过种植青蒿走上了脱贫致富小康路。因为青蒿素,屠呦呦引领中医走向世界最终荣膺诺贝尔奖,让包括湖南人在内的炎黄子孙无不扬眉吐气,也正是因为青蒿素,屠呦呦结缘三湘大地并留下方兴未艾的湖南故事,让心怀天下又重情重义的湖南人增添了一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站在湖南奋力冲刺全面小康的重要节点上,迎着瞬间刮起并漫卷全球的“青蒿素旋风”,品读“中医药女神”屠呦呦的湖南故事,我们在深受感动、倍感振奋、肃然起敬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屠呦呦的湖南故事蕴藏着极大的发展能量,给湖南小康之路带来了一系列新启示。
  
  启示之一:它彰显出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切实讲好屠呦呦的精彩故事。
  
  屠呦呦的成功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她诸多精神元素和品格力量深度融合、长期积淀、不断升华的结晶。作为一个科学家,她凭着超强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扎根青蒿素的研究园地,坚持40多年不间断,经历190多次失败不放弃,以身试毒患肝病不后悔、年过八旬继续科研不歇息、没有得到应有荣誉不抱怨,面对外国高薪聘请不动心,置身荣誉之前不贪功,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坚守和执着。作为一个女性,她“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钟爱的中医药事业,她也曾“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却用自己研制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给湖南湘西等边远山区的乡亲们送去了脱贫致富的福音。就是这位“情非得已”的妻子、母亲、外婆,却在家中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照片,还让老伴始终如一地“心疼她也支持她”,这其实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奉献和担当。“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虽然不是湖南人,但她的故事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等当代湖湘英才的事迹交相辉映,她的精神与“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息息相通,因此,屠呦呦和她的精彩故事同样会极大地振奋、激励和推动7200万三湘儿女在践行“四个全面”、奔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征途中脚踏实地、奋勇向前。

    对此,我们要立足湖湘大地切实讲好屠呦呦的精彩故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李克强总理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贺信精神,整合和发挥我省在新闻、出版、理论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大众的方式,广泛宣传屠呦呦的重大成果和优秀事迹,总结提炼屠呦呦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全省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团体开展“向屠呦呦同志学习,为湖南小康梦奋斗”的主题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屠呦呦的精彩故事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汲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动力、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在激情,强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启示之二:它蕴含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做足做精中医药的湖南文章。
  
  屠呦呦以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仅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重要体现,更重要的是中国中医药走向世界赢得国际认可的一个象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先驱性发现,源自对《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的研读和挖掘,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医药知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典范”,屠呦呦在获奖后向世界传递了一种自豪的声音:“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中医药的伟大复兴绝非靠屠呦呦一人之力、青蒿素一药之功、诺贝尔一奖之荣就能达成,只有当中医药作为一种优秀民族文化在全世界广为传播推广,不断渗透并影响世界人民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文化性格,中医药才能够全面走向世界、最终引领世界。
  
  由此说来,屠呦呦获奖还有另一层更为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医药文化,成功地推向了世界科技文化的最高殿堂,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医药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极大了提升了中国人民对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宝藏丰富,传承、弘扬、创新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
  
  湖南是中医药大省,自古就有神农氏遍尝百草的传说,又承载着医祖、道医、医圣、药王等诸中医大家,还有堪称中医珍宝的马王堆古医书,这使得湖湘中医文化更加厚重,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枝独秀。对此,我们要挖掘文化资源做足做精中医药的湖南文章,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多维研究,打造中医药文化的名著、名家、名校,探索建立传承文化经典、符合时代要求、彰显湖湘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把湖湘中医药文化真正“立起来”;要加大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宣传媒体、进孔子课堂、进国际节会、进外事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让湖湘中医药文化大胆“走出去”;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产业化运作的模式,把中医药文化的开发与旅游、健康、餐饮、养老、家政、美容、商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结合起来,使湖湘中医药文化不断“火起来”。
  
  启示之三:它预示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需要我们加快培育湖南的青蒿素产业。
  
  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青蒿素不仅为屠呦呦赢得了诺贝尔奖的桂冠,也为全世界所有疟疾病人带来了福音,更将给中国青蒿素产业带来一个春天。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而“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由此带动中国青蒿素的产业化,青蒿素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深受青睐,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有了诺贝尔奖这层光环,中国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湖南是全国第二个青蒿素生产省份,正因为有屠呦呦的技术支持,加之适宜的自然条件和较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不仅在青蒿的人工种植方面已经初成规模,而且在青蒿素生物制剂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有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湖南“青蒿素”生物制剂就已经成功打入世界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湖南青蒿素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仍不尽人意,此次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无疑给湖南带来了利好消息和难得机遇。对此,我们抓住发展契机加快培育湖南的青蒿素产业,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扶持力度;要强化市场的基础作用,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关注并投向青蒿素产业,使行业内各种主体、资源、平台不断整合形成完整的青蒿素产业链;要调动人们的主体作用,吸引和凝聚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力互补的青蒿素产业大军,以青蒿素为物质载体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青蒿的芬芳去点缀湖南小康之路!
  
  作者简介:胡艺华(1978—),男,汉族,湖南永州人,湖南女子学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10/08/38084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