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领导干部要“知足”更要“知止”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程赛 2015-07-11 00:03:21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一批批贪官的落马,引来世人关注和议论。其中一些人涉案金额之大、贪腐程度之深,而被抓之后的悔恨之痛,让人无比感慨、唏嘘不已。由此想到《红楼梦》中的一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正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
  
  现实中,不少人忘记了这句警示之言,贪心不足蛇吞象,“得陇”还想“望蜀”,以致于给自己断了后路,一步步走向深渊。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如果每个人都要懂得“知足知止”的含义,都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又怎会有那么多“车毁人亡”的悲剧发生呢?清朝时期“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画家黄永玉有一谐联“房屋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两副对联写得都极传神,但它们表达的境界却稍有差异:黄永玉传达的是一种“知足”的幽默惬意,而郑板桥表达的却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这些都告诫芸芸众生,为人处世、做事做官,既要“知足”,也要“知止”。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莫不是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陕西汉中张良庙里,有两块石碑。其一刻:“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八个大字。另一刻“知止”二字。两块碑合起来,其实是一副很有哲理的对联。张良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天下初定,他便托病隐退。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因懂得“知足知止”,得以保全性命、善始善终,避免了许多人无法逃脱的“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遭遇。
  
  回忆我们的党史,也是一样。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摒除私心杂念、做到知足知止是对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对此有着高度自觉,他们在这方面的言行堪为楷模。方志敏、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雷锋、杨善洲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是这些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就是知足知止的最好体现。
  
  老子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句名言启示我们,一个人要能真正把持住自己、堂堂正正地为人处世,关键在于知足知止。“知足”,就会有感恩之心、报答之心、奉献之心、进取之心;“知止”,就会摒除不公、不当、不仁、不义之欲。其实“知足”与“知止”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相似的、一致的,但也是有差异的、独立的。“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他人,“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因此,知道“知足”不易,懂得“知止”更难,既要“知足”更要“知止”,才会提升境界、无憾人生。
  
  俗话说,知易行难。知足知止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哲理,一般人都能体悟得到,但能够真正做到和始终坚持的似乎不多。怕只怕,许多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领导干部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是真正领悟了知足知止的朴素内涵、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愿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把知足知止扎根于内心、落实到行动,从而走好人生路。
  
  文/吴展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7/11/373426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