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胡建文曾在广州坐出租车,司机告诉他,自己和妻子月收入过万,但过段时间得回家,再不来了。胡建文问他为什么?司机说,小孩要读书。在广州,因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有诸多限制,许多人不得不与子女长期分离,或者离开广州回到家乡就业。(3月12日红网)
应该说,胡建文代表所指的“外来务工人员与子女长期分离”,确实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来说,苦于无解却又不得不为生计所迫,这是令人万般头痛的。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难以解决,本质上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说得更明确些,这有涉每一个人最基本的接受教育的正当权利。对于那些长期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难以在城市上学,造成的后果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被破坏。若不改变,这还会持续下去,影响几代人。而所有的“影响”,最终都会“还给”这个社会,只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而已。
事实上,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就近上学类似的教育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有些人出生在农村,有些人出生在贫困家庭,他们原本就没有平等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起点落后了一截。这些问题都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更有甚者,在市场化的冲击下,这些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又会因家庭的四分五裂,而再一次失去日常的关爱。这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又多添一个不公平因素。
我始终认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必须无条件地兼顾任何一个群体与地区,政府部门必须无差别地为所有人接受基本教育,而创造平等的条件与环境,甚至是要更倾向于解决诸如外来务工群体的子女教育质量问题。换言之,政府部门有职责来矫正或修补此类“与生俱来的不公”。
胡建文代表提出“政府要加大对城市中小学建设的投入力度”的建议,这对破解难题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实践思路,这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投入不足自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管如何投入,社会对教育资源数量与质量的需要也是呈上升趋势的,若分配资源的机制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性,那么问题无疑会继续存在。在这一意义上,若从根源解决这些问题,还得在认清问题背后根源的前提下,如何矫正产生问题的不当机制,这比什么都重要。
换言之,政府部门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更要从整体上设计,考虑如何建立一个更公平,并且少受群体身份、出生地区等这些因素“制约”的教育机制。至少要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多少,与教育分配是否更公正公平完全是两回事。即便教育资源如何有限,我们也不能在社会运行机制上“自我设限”,人为地拉开教育不公的差距。这才是破解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关键。
文/一指弹
来源:红网
作者:一指弹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