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践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
二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就不可能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
三是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由于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倒逼的结果。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
生态文明建设可从建设主体、建设领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等方面进行分类(图1)。从建设主体看,生态文明建设可分为政府、企业、家庭、非政府组织(NGO)、混合主体等各种主体。从建设内容看,可分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森林生态文明建设、农田生态文明建设、荒漠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等。从建设领域看,可分为多个层次,包括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地区尺度和社区尺度。从建设手段看,则可分为意识手段、规划手段、制度手段、科技手段和资金手段。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如图2。对于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关键是要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
(一)做好“生态修复”的“加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段时期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超过了自然本身的修复速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因此,“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了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但“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污染容易治理难”、“破坏容易修复难”,“提出措施容易贯彻落实难”。因此,生态危机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必须长期坚持。
在当代中国,不仅“发展是硬道理”,“保护也是硬道理”。保护生态与其说是为了动物和植物,不如说更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做好“节能降耗”的“减法”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做好“生态修复”的“加法”,还要做好“节能降耗”的“减法”。当然,“节能降耗”的“减法”不是简单的相减,而是通过改造升级,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在国家和社会层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改造;在产业层面:要进行产业的生态改造,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在企业层面: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在消费者层面:要倡导绿色消费,真正把“节能降耗”落到实处。
(三)探索“生态经济”的“乘法”
建设生态文明要探索“生态经济”的“乘法”。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建设,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文明是缘木求鱼,离开生态文明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另一方面必须改革创新。改革一些不合时宜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每个人都能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那么乘以13亿人口,将可汇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能量。
(四)做好“生态综合治理”的“除法”
摸索“生态综合治理”的除法,一方面要破除传统的路径依赖,破除全面开发的传统惯性,破除粗放低效的传统模式,破除政府包办的传统思维,建立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治理水平和精细化程度。
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管,从项目审批,生态评估、生产过程、消费过程等方面,要全过程严格监督。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的力量,加强综合监管,共筑综合治理的坚实后盾。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要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是因为:从理论层面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面、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提供支撑。从现实层面看,一些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困惑,大都源于制度不健全。
因此,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和长远大计。制度是纲,纲举目张。有了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推进。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生态产业发展制度
一是推行资源消耗标识和节能、节水、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扩大标识在终端用能设备和建筑上的应用,分行业、分产品发布资源消耗水平标准,明确达标时限要求。
二是形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通过制度激励,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节能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形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机制。通过严格排放标准,加快淘汰建材、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倒逼重点行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创新生态保护市场化制度
一是加快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成本,纳入资源定价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调控资源使用。
二是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在石化、水泥、电力等行业先行启动碳排放权配额交易,逐步扩大到建筑、交通等行业,建立林业等碳汇抵减碳排放交易试点。
三是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等交易改革。完善排污权许可制度,通过水权改革,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创新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激励机制,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法理依据和市场机理。在补偿上偏重于单项补偿、分类补偿,相关生态补偿政策未能发挥政策聚焦合力,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
因此,要客观认识、科学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快制订和实施生态补偿条例,健全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各级保护地区居民能够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四)创新生态文化培育制度
思路决定高度,观念决定成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造福当代、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生态文化培育。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生产观和消费观,坚决摒弃“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避免“人类中心主义”取向,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的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四、主要结论与观点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民族的永续发展;基本内涵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基本途径是统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有一个原则必须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员,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必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做好“生态修复”的“加法”、“节能降耗”的“减法”、“生态经济”的“乘法”、“生态综合治理”的“除法”这4篇文章。
(三)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理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研究;作为实践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落实。
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既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落后-发展-资源需求-生态崩溃”的“绝路”,而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新路”。
(四)生态环境质量代表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生态文明制度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文明本身侧重于指导人类行为,制度是对人类行为的调节器。虽然通过硬件建设也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如果没有同步实现人的素质和制度水平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持久。
(五)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制度红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持久和重大的“生态革命”,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来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就能在不一定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也能产生较大的建设成效,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
(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中,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之提供持久的推动力。从国内外已有的生态文明实践来看,生态文明贵在制度创新,重在制度建设。只有推进制度创新,才能让蓝图变成现实,让共识走向行动。
文/尹少华(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文转自201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来源:红网
作者:尹少华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