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表格、做不完的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扶贫形式主义,已经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让扶贫成效大打折扣。24日,为解决扶贫领域依然突出的形式主义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制止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大量耗费基层干部精力的行为,维护脱贫攻坚工作正常秩序。
通知明令禁止了扶贫领域的几种形式主义,要求减少报表数量、减少检查考评、普通的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减少发文数量,并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的合作,对不良风气予以曝光,狠刹形式主义歪风。这样全方位的要求和细致的建议,可谓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顽疾下准了药方。严格落实此通知,基层干部便能省下开会、填表时间,从会场走向现场,走出纸上谈兵,真正把扶贫成效落到田间地头。
然而,“药方”是下了,究竟能不能药到病除,关键还是在于落实。而扶贫最大的难点也就在于落实。一方面,落实难源于错误政绩观:不少干部觉得,政绩考核不看实效看吆喝,毕竟百姓满意度上级难以考察,但开了多少会、做了多少文件,却实实在在可以量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另一方面,落实难更源于扶贫的特殊性: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扶贫面临的,必然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难度大,自然让一些干部出现能力恐慌,天天埋头制定战略,却始终不敢深入实际,最终只会误了干事的时间,患上了扶贫“拖延症”。
想干事不如会干事,一万张表格也不如一次有效调研。此次国务院扶贫办发出通知,已经明确显示:没有功劳靠苦劳的政绩观,是没有出路的。但如何治疗扶贫“拖延症”,让写在纸上的计划变成深入百姓的成效,还是需要各级干部拿出勇气、充实能力。比如,要制定战略计划,但“常立志不如长立志”,还要多做落实;领导者要督促基层干部做好工作,却也要给实干者留出施展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而对于深入一线的基层干部,更要扎扎实实和百姓打交道,踏踏实实调研,深入实际谈心,用真心换信任,用能力解难题,才能真正触到民生痛点、问题根源。
“打蛇打七寸”,扶贫工作也要找到贫困的“七寸”才能真正抓住重点。而要找到这个要害,就必须扎扎实实深入实际。如今,扶贫领域,无论是国务院狠刹形式主义的通知,还是一些地方实行的“无会周”制度,都是积极的要求和倡议,但想见成效还是需要落实。肯吃苦不如善吃苦,“文山会海”这样的无用功还是别做了。只有像廖俊波同志那样,始终坚持“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的工作理念,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把想干事变成敢干事、会干事上,扶贫才能真正走出“文山会海”的陷阱,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文/刘志杰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杰
编辑:王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