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湖南】大湖之南,一株禾苗的史诗扩张丨11月17日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旻煜 编辑:易木 2016-11-17 17:54:26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一本文系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品读湖南”特辑之三

  四水奔流,悠悠潇湘。洞庭湖畔,农桑正忙。

  农妇的脸上被阳光灼出两片红晕,她望向低头耕作的丈夫,正播种着未来的希望,汗水顺着他的脖颈滴入土壤,蒸腾出的,是未来生活的无限畅想。

  如果说一切相遇都是命中注定,那与一株禾苗的情缘,或许是这片土壤滋养出的湘人们,割舍不了、磨灭不掉的传奇。

  在人类有文字记录以前,这株禾苗便已在湖湘土壤里扎了根。传说炎帝在湖南“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管子·轻重篇》说:“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逸周书》则构造了“天雨粟”的神话,说当时天上降下粟米,“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喜禾县(今湖南郴州嘉禾县)”。炎帝还用树木制成了农具,教人耕田。从此,人民开始以谷物为食。如今,这一片湖湘大地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炎帝的传说。

  当然,农业的发明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只靠炎帝一人,而只能是当时的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的。

  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谷记录了那段改变人类命运的沧桑历史,一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学会人工种植水稻。或许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无意间种下的一株小小禾苗,竟有着滋养潇湘的无限魔力。

  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还保留着我们的先祖筚路蓝缕、叩石垦壤的痕迹——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这座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这其中发现的灌溉设备完善的水稻田,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古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洞庭湖畔以南的娄底市新化县,则把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创造出了紫鹊界梯田这一独特的耕种方式。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的劳动结晶。

  紫鹊界梯田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没有一口山塘、一座水库,也无需人工引水灌溉,天然自流灌溉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水利专家评价其可与都江堰和灵渠相媲美,并把这种自流灌溉系统称之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

  唐代时,这一株小苗,已经使得湖南成了“九州粮仓”。宋元时期,大量流民进入了原本人口相对稀少的湖南,随着人口的膨胀,对耕地的需求也随之扩大,而针对洞庭湖畔的围垦运动也在这一期间进入高潮。据史料记载,仅明朝时期就共筑堤33处,建垸134座,大部分坐落在北部的华容、安乡,以及南部的常德、汉寿、益阳、湘阴等地,其中60%以上修建于明中期以后。

  随着沮洳水乡变为肥沃农田,湖广地区开始在全国的米粮市场中奠定不可忽视的地位,“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也开始广为流传。

  到了清代,在“务使野无旷土”思想的主导下,清政府实行了鼓励垦荒的政策,康熙年间,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开发垸田,“赏助米粮人工之费六万两”,并且对新增垸田“免其升科”,遂令湖区垸田进入全盛时期。

  有赖于先辈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曾经的一株小禾苗,为今日湖南农业的发展模式奠定了雏形,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代湖湘人对环境资源艰苦卓绝地挖掘和探索。

  所谓传奇,就在于把概念中的不可能变成现实中的可能。作为历史上最早种植双季稻的省份之一,现在的湖南正用全国3.1%的耕地,提供着5.4%的粮食,水稻产量更是占全国产量的12.8%,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这一株禾苗的扩张仍未停歇。那位稻田里的守望者发现的雄性不育野稻,历经千辛万苦而成为了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在袁隆平40年不停歇的逐梦征途下,杂交稻完成了植物史上史诗性的扩张。

  诚如袁隆平,同样在三湘大地上不畏艰难、执着前行的农业科技人才还有许多。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王化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镇的超级稻高产攻关实施人。2009年3月7日,王化永以个人土地流转方式,在羊古坳镇雷峰村承包了156亩农田,成为全国以个人土地流转进行超级水稻高产攻关试验第一人。王化永与袁隆平约定,在他的田里,要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1000公斤”。通过7年努力奋斗,他们的约定已成为现实。

  农业科技研究试验的曲折,或许正是在孕育着农业现代化的光辉前景。杜家毫同志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五个转变,其中一个就是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大抓手就是发展精细农业。

  何为精细?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省农委主任刘宗林认为,精细农业是对应于过去传统的粗放农业概念提出的。它要求我们的产业模式、生产方式、生产手段乃至农业的要素、配置都要做到精细和精准,以精细和精准带动农业的标准化、农业的机械化、农业的规模化、农业的品牌化。

  只有农业做精细了,才能做到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效益,实现资源有效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土地的产出率以及劳动的生产力,以此带动农业把量做得更大,把质做得更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建成有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

  如今,精细化生产的农产品已经不只满足于达到保障民众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功用,而业已发展成多种新型业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本月初在昆明举行的“农交会”上,湖南组织56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展,展示单品达300多个。除精品展示外,湖南此次还有32家知名企业携带名特优农产品展销,鼎盛黄金茶、杨梅果酒、石门蜜橘、老蔡风味牛肉等湖南特产,受到在场人员的热捧。“湘字号”农副产品的大放异彩,也令千里之外的湖湘农家父老看到了光明的希望和未来。

  大湖以南,一株禾苗完成了它的史诗性扩张,曾做出巨大贡献的它,仿佛也在凝视和守卫着这片农业现代化狂飙突进的热土。

  文/林旻煜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本文为2016年第39期

  相关链接: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品读湖南”特辑

  之一:【品读湖南】擦亮湘人的荣光印记丨11月15日

  之二:【品读湖南】内陆省份也有一颗外向的心丨11月16日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旻煜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1/17/413822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