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读书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
一座城市的内核与灵魂,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就如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其文化的深厚与悠远,体现在岳麓书院的传承中,体现在楚汉屈贾情怀的积淀里,更体现在千百年来文化的时代更迭下。
而这种文化积淀的载体,就是图书。从简牍到纸张,再到而今的屏幕,图书的形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图书传承文化的意义,却依旧庄重而不容撼动。
但其实,对寻常巷陌的普通人家来说,阅读哪需要什么目的与因由,泡一杯茶,找一僻静角落,就由得心在书卷上随意驰骋,才是最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然而正是这种巷陌间,俯拾皆是的书香气,才会烘托出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底蕴。
书香湖南的底蕴,也是湘人们对读书的劲头,烘托出来的。
近代长沙,在二马路旁晴佳巷,曾开办过一个与湖南维新变法有关的湘水校经堂。1896年,湘水校经堂书楼制定规则:“欲看藏书,不论何人,皆准上楼游观”,这句话表明,在晚清时期长沙二马路旁,就已出现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现代公共图书馆雏形,这不但在湖南,在全国也属新事物,开了公共图书馆的先河。
长沙这座城市,还有一条叫玉泉街的旧书街,大批爱书的人会在这里淘书。1919年,美国驻长沙领事詹森来到长沙,这个大鼻子美国人“奇怪地发现”,“长沙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一般拉车的劳工,居然也能读书看报”,他们常常拖着黄包车,站在青石桥(今解放西路)公开报刊栏前看报纸。詹森因此忍不住下了个断语,长沙或许将成为中国“希望之城”,这座城市有可能会出挽救中国的英雄人物。
詹森可谓一语中的。
有一种说法,近现代,湖南人才群体的崛起,与读书相关。
近代史上,湘军固然善于扎硬寨打死仗,但在打仗的同时,曾左胡彭,几乎每位赫赫有名的统帅都在边打仗边读书。
从长沙岳麓书院走出去的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在还没有带兵之时,就已是一个十足的书迷,他在北京考完试后回家,曾“贷百金,过金陵,尽以购书,不足,则质衣裘以易之。”在战争紧张激烈的时候,曾国藩还在读书。同治二年,湘军包围金陵,胜利在望,然而53岁的曾国藩却仍在读书,其11月13日的日记中说:“晡后,披阅诗古文词,读诵经子一卷,时读孟子书,分四条编记——一曰性道至言,二曰廉节大防,三曰抗心高望,四曰切己反求。”
在曾国藩读书榜样的示范下,湘军将帅们则是把孔、孟、程、朱等“圣贤学脉”“儒家道统”作为自己的思想信仰。正如郭嵩焘所说:“军兴以来,湘人起文学任将帅,肩项相望。一时武健强力,多知折节读书。军行所至,闻弦歌之声。”
如今,当我们坐在玉泉街的旧址,捧起一卷书,会否与曾经站在这里翻阅图书的古人有一瞬间的心灵相通。爱书、读书的习惯,终究是被这座城市的人们沿袭下来了。
据红网报道,仅仅十一假期,长沙市图书馆的借阅量就达30625册,去书店打发假期的休闲时光、买几本好书给自己充充电,已经成为长沙市民的新风尚。而湖南的图书环境也没有辜负民众对读书的热情。2015年,全国图书达47万余种。其中,湖南超过1万种。为了避免好书淹没在浩瀚书海中,湖南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于2014年8月推出“湘版好书榜”,迄今已推介25期170多种优秀图书。
相应的,图书的硬件设施也在进行改善,颜值越来越高的书店,让人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徜徉其中。将餐厅与书店结合的书吧兼咖啡馆也频频出现。例如新华书店旗下的阅读花园,就是文艺青年闲暇时的好去处。这里既有餐厅,也有阅读区,书籍免费阅读,还有各种讲座和画展、课堂。此外,德思勤24小时书店、梅溪书院等等个性书店,也为长沙人的阅读热情提供了好归宿。
文人雅聚的平台越来越多,似乎也该有些动静、有些影响了。在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开展10周年之际,为树立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全民阅读先进典型,9月28日,湘鄂赣三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正式开启“寻找最美读书人”活动。如果你读书、读好书,阅读广泛,阅读量大;在阅读推广、文化教育方面有突出事迹;在文化扶贫、公益事业方面有突出事迹;在湖南生活、工作、学习一年以上,那么,不如来参加“最美读书人”的评选。读书,也和他人分享读书的乐趣。
手握书卷,低眉蹙额,于僻静处或幽思,或享受。世上还有比读书更让人心生欢喜的事吗?
文/雁丘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以飨读者诸君。本期为2016年第17期。】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