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逐梦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所创造的成绩,更在于他创造成绩后面对生活的态度。
有些人选择了安逸,有些人选择消费自己的名气,而已经是“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选择继续当一个“稻田里的守望者”。
每天早上9点,他到达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下田,在地里感受一生中一再感受到的无上愉悦。他仍旧野心勃勃。尽管已经是“85后”,依然不忘“禾下乘凉梦”。他创造了“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却平凡得像邻居家的老先生,偶尔闲暇,就陪陪孙女、逛逛超市。
这样一个精力充沛又悠然自得的老人,获得首届“吕志和奖”,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并由衷为他感到高兴,高兴于他所取得的成绩,也高兴于他的成绩,为湖湘大地的粮食生产历史,所添加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千百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三湘这片土地饱含着历史积淀,而粮食生产,无疑是这幅历史画卷中的一个传奇。
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发现的4粒稻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栽培稻,把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以前。
相传,炎帝神农氏来到湖南,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便建有“咏丰台”,是为欢庆丰收而设立的。
历史上,湖南是全国最早种植双季稻的省份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南粮食生产不仅总量大,而且单产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高25%以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湖南以全国3.1%的耕地,提供了5.4%的粮食,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中居第8位,水稻产量占全国的12.8%,居全国第一,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
袁隆平发现的那株名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稻,为湖南乃至全国、全世界的粮食发展,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株倒伏于地的野稻,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在袁隆平40年不停歇的逐梦征途下,杂交稻完成了植物史上史诗性的扩张。
为什么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世纪出现于湖南?红网论道湖南智库专家郭辉东认为,这绝不是偶然。如前文所述,湖南的粮食发展饱含历史沉淀。郭辉东表示,湖南是世界水稻王国,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江永和茶陵有成片的野生稻,江永有闻名海内外的香稻,新晃有世上罕见的侗藏红米,耒阳有神农创耒农耕文化的最早佐证,嘉禾县有神农种谷得嘉禾的传说,洞庭湖平原有8500年至6500年的水稻、水稻田、祭台和城址。丰富的稻作农业资源,为袁隆平的研究,铺垫了前行的道路。
而袁隆平逐梦的征途仍未停歇。“让杂交稻的产量更高,种群更强大”是他一生的信仰。不久前,86岁的袁隆平在2016年全国多倍体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说:“我国人多地少,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们育出的水稻,单产遥遥领先于世界,下一步,还要向17吨/公顷的目标攻关。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在我90岁前,实现这些超级计划!”
逐梦是信仰,更是他的生活习惯。即便是国庆期间,赴香港领奖,袁隆平仍关心着各地超级稻的生长情况。袁隆平的工作秘书杨耀松博士说,“只要回长沙,老爷子是必须要下田的。”领完奖后,袁隆平已经带队前往山东省的示范片区,他将对片区的超级杂交稻进行验收。
这位稻田里的守望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稻田。而他辉煌的一生,也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逐梦之旅。这一次,袁隆平获得“吕志和奖”后,正如红网的网友,同时也是“袁隆平丛书”总策划枕戈先生在看了新闻报道后感慨说,就是我们逐梦的开端:
一个具有原创发明、为人类和平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获得由中国人设立的奖项,意义当然不一样。近两百年,不可否认,西方文明引领了人类发展,中国人以获得西方的奖项为荣。但所谓风水轮流转,我们客观地看待不同文明的盛衰变化,中华文明曾经长期引领世界,而今再次崛起,中国人不但要去获得世界级荣誉,证明中国人的智慧;更要设立世界性大奖,让世界人民来拿,这才是主导世界文明的发展。袁隆平获“吕志和奖”,只是开始;我更希望“袁隆平和平奖”早日设立,媲美“诺贝尔和平奖”,才是扬我国光。
诚如所言。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以飨读者诸君。本期为2016年第16期。】来源:红网
作者:论道君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