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彭小奇: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创新免费师范教育

来源:红网 作者:彭小奇 编辑:许敏 2016-10-04 14:57:0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湖湘智库行动,宣传推介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献计献策,省委宣传部主办了推选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活动。经专家小组初审,筛选出35项研究成果作为“十大金策”参选项,并由专家小组进行“智库点睛”。红网现集中刊发这些研究成果,欢迎广大网友分享、评议、投票。(点击进专题及投票地址)

  一、对策依据、现状及问题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人”是关键因素。在贫困地区,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育发展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贫困地区要彻底脱贫致富,必须通过大力实施精准的“教育扶贫”,发展教育事业,赋予贫困地区人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因此,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当前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的现状,以及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生源质量不高、专业情意不牢、教学技能不强、学科知识不宽、就业机制不畅”等问题,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堪忧。因此,通过拓展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我省扶贫攻坚并确保长期稳定脱贫的关键战略点。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2006年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为适应小学教师学历逐步本科化的发展趋势,2008年,又启动了“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针对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免费师范生生源质量不够理想,理论基础不扎实,学科水平不够高,以及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免费师范生可塑性不够强,教师职业技能不突出的问题,我校于2010年在全国创新性地实施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2010年,我校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改革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我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我校又针对免费师范生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衡等公费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诸方面问题提出了改进对策,这些政策建议已经被省政府、省教育厅采纳,落实到我省的免费师范教育改革中,有效解决了农村小学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三、建议并已实施的对策措施

  (一)改革创新免费师范教育的基本制度

  1. 采用不同学制,培养不同学历层次的优秀小学教师

  (1)五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学历层次为专科,采用五年一贯制。

  (2)四年制的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学历层次为本科。

  (3)六年制的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六年,学历层次为本科,采用学籍管理“二·四分段”、培养过程“六年一贯”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注册为中职学籍,两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四年,招生计划纳入当年全省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招生计划。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未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转入相应专业跟班学习三年后,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2. 改革录取招生程序,确保招收优质生源

  (1)免费师范生招生要求如下:考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品行良好,遵纪守法,志愿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四年制的高考成绩不低于二本线,五年制与六年制的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2)招生过程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初审推荐→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市州教育局和培养学校综合测试→县市区教育局组织考生体检→市州教育局预录→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培养学校录取→省教育厅审核”的程序进行。

  (3)为确保六年制生源质量,还专设了综合测试,在学生初中毕业会考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选拔,将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化基础,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教师职业发展潜质和专业发展潜质。

  上述改革措施确保了选拔录取乐教适学的优秀学生,从源头上把好了生源质量关。

  3.在培养经费和就业方面实施政策倾斜

  (1)按需培养。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现有教师的补充和课程建设需要,提出年度小学教师培养招生需求建议计划,省教育厅据此编制全省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项目预分计划,根据预分计划确定县市区每年的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实现按需招生。

  (2)公费培养。录取入学的免费师范生,由省财政提供培养经费,免除学费、住宿费、军训费和教材费,在助学金、奖学金方面与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

  (3)定向就业。一是制定招生计划前就确定就业岗位与事业编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各市区县教育局根据本地未来小学教师岗位需求,商同级财政、编办等部门并报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后,向省教育厅申报。二是将毕业生的毕业证、学位证、就业报到证交由毕业生所在的县教育局管理,由县教育局根据三方协议将毕业生安排到乡镇以下农村小学就业。

  (4)定期服务。免费师范生回到生源地所在市县区以下农村学校从事一定期限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五年制不少于5年,四年制和六年制不少于8年)。

  (5)退出机制。对定向培养期间学业成绩不合格者,予以留级或退学;非正当原因退学者、毕业后不定向就业或定向就业时间不足者必须按协议缴纳违约金。

  (二)改革创新免费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我校对免费师范生的定位是:具有高尚的人格风范、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强烈的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凝练出“办学历史和现实需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训练相结合,专业能力强化和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协同培养机制

  为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外在环境要素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配置、协调决策、科研服务等功能,通过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与地方政府和基层教育单位建立长期巩固的伙伴合作关系,探索出“共享培养资源、共拟培养规划、共商培养内容、共建实训基地、共育教学团队、共管实践运行”的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高校-地方政府-小学”三地一体协同培养优秀农村小学教师的长效机制。

  3.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突显综合素质养成

  以综合素质养成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积极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打造了三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依托三大课程平台,构建了五大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精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灵活建构专业方向课程,为学生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发展个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增强人才培养实效

  以“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学理意识、创新意识”的“四种意识”培养为抓手,加大探索创新性、实践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比重,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情景式、训练式、案例式、模拟式、答辩式等方式组织教学,打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课堂,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反思能力。

  5.实施全程实践教学,涵养学生教育智慧

  按照“全实践、分阶段、有层级”的思路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建立四年一贯制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一是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模块组成;二是强调多途径立体化实践育人,通过高校——地方政府——小学协同,突显“实践性理念”“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能力”三位一体的“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教学为引领,以课外训练来强化,以竞赛活动来推动,以达标考核为杠杆,激发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营造浓郁育人氛围,促进专业情意生发

  为引导学生深植“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情意教育:一是专业素质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确立德育为先的“现实落脚点”;二是专业情意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找准文化育人的“最佳切入点”;三是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抓住情意培养的“知行结合点”。

  (彭小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党委书记)

  点评专家:刘新庚 中南大学教授

  点评内容:

  本研究针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的现状,全面分析了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生源质量不高、专业情意不牢、教学技能不强、学科知识不宽、就业机制不畅”等问题,率先提出了“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政策建议”。先后启动了初中起点五年制、高中起点四年制、初中起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为湖南输送了一大批献身农村基础教育的优秀小学教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免费师范教育改革研究,2010年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最高奖并成为当年湖南省十大教育新闻,2016年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小学教育专业连续三年在全国专业竞争力名列第4。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政策建议、改革经验以及实践成效,在全国卓越教师培养经验交流会上做大会典型发言,《中国教育报》、澎湃新闻、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电视台、《潇湘晨报》、《科教新报》等媒体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社会赞誉广泛。该研究建议具有较强战略性和储备性,对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在全国农村教师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对推进精准“教育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亦有重要战略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彭小奇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0/04/409973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