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邓文飞:湖南省农村扶贫工作路径探究

来源:红网 作者:邓文飞 编辑:程赛 2016-01-13 21:54:05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教员 邓文飞

  2014年9月——2015年6月,笔者深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炎陵县等多个贫困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发放调查问卷,对村民、村干部进行走访座谈,向扶贫有关工作部门收集了大量资料,旨在摸清湖南省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与困惑,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扶贫路径与空间,为湖南省当前农村扶贫工作建言献策。
  
  【湖南省农村贫困的基本情况】
  
  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较深。经国家统计局监测确认,截至2014年底,湖南省造册登记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596万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7017万人,湖南省占到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8.5%,是中部地区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7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湖南便是7省区市之一。
  
  发展环境脆弱,贫困源头诸多。除了一小部分贫困人口是因为因病致贫、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外,湖南省绝大部分地区的贫困根源是因为生活于条件严峻的地区,区位条件不利,人均资源不足,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环境制约大,収入来源单一,劳动力素质偏低。如株洲市的茶陵县、炎陵县,都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还有相当多贫困群众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因灾致贫等现象较为突出。贫困群众在政府、社会的帮助下暂时脱贫而下一年返贫是这些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且返贫周期短、次数多,这种反复给返贫群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一些农户在经历多次脱贫-返贫后,逐渐对脱贫丧失了信心,有些甚至陷入宿命论中,这无疑给扶贫增加了难度。
  
  【扶贫工作存在的困惑】
  
  贫困主体理念不对,配合不理想。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的贫困村民对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等、靠、要”的层面上。在笔者针对湖南省株洲市300个村支部书记进行的调研中,对于“您认为当前农村扶贫工作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多项选择题),有85%的村支部书记都选择了“群众观念滞后,只想争夺国家扶贫资金”。贫困村民只是被动参与扶贫开发,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扶贫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许多贫困村的村级组织往往也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向上面要钱、要项目上,而不是潜心研究、寻找、带动村民勤劳致富。部分村支部班子软弱,集体经济薄弱,缺乏发展后劲。部分村支部经常更换骨干人员,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决策不够科学,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容易产生村干部的徇私舞弊行为,这也直接导致上面好的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农村却走了样,实现不了设定的扶贫目标。
  
  扶贫政策精准度不够,各级政府落实容易出现偏差。作为国家级政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因为要覆盖、引导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因此较为笼统抽象,只能是方向性的要求,无法对各地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近几年,各个地方政府的扶贫工作意识到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的缺陷,因此扶贫政策越来越倾向于精准瞄准,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客观的说,扶贫政策的精准度仍然远远不够。
  
  受扶贫工作相关部门人员有限、资金有限、急于出成绩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湖南省扶贫开发的主流政策仍然是区域开发式扶贫。很大程度上,开发式扶贫战略将“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的问题归因于缺少“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设施,认为只要从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出发,促进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开发和经济发展便能逐步解决区域贫困问题,因而将扶贫重点集中于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经济增长”条件,将扶贫措施集中于区域物质资本的开发和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粮田建设、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生产性项目开发等),形成的自然也是物质资本,并没有触及贫困群体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观念、行为上的缺陷,结果是贫困地区与全国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缩小了,但是人力资源领域更深刻的差距及生计脆弱性状况没有改善。
  
  扶贫措施效果不佳,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湖南省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十分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产业和红色旅游业资源优势。尤其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库区、山区,在工业时期显得没有优势,但在当今后工业时期,这些库区、山区则具有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土壤肥沃等独特优势,目前的扶贫开发对这一点仍认识不足、开发不够,导致这些地区仍停留于比较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完成政绩报告,不按市场规律引导这些地区的发展,强调自上而下行政手段推动一些不成熟、不合适的产业项目,结果进一步加大了农民的经济损失和发展产业、自强自立的积极性。
  
  【湖南省农村扶贫工作的举措】
  
  举措一:加强文化扶贫
  
  通过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互联网传播等方式,帮组农民克服对扶贫工作“等、靠、要”的偏见和“短视”行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培育农民克服“重农轻商”、“重产轻销”的思想观念,确立起市场导向意识,加强市场经济中的诚信教育,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坚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要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建设专兼职的农村文化队伍。
  
  举措二:重视长远扶贫
  
  立足能力提升,着力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应当将扶贫开发重点由过去单纯重视物质资本开发建设转向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实质上是瞄准贫困户劳动力资源实施智能开发,重点改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及其家庭的知识、技能存量和就业资本存量状况,促成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形成自我发展的可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恶劣区域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减轻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压力。
  
  立足资源禀赋,全力打造能长远发展的特色支柱扶贫产业。要着眼于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及红色旅游产业,并扶持一批影响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当地扶贫开发的载体。如株洲地区的茶陵县、炎陵县,属于罗霄山扶贫片区,当地的红色资源类型和数量丰富,资源质量和品质优越。因此,该地区应该在保护红色历史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
  
  举措三:加大精准扶贫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扶贫要精准,必须要弄清谁是真正的贫困户,哪些人需要真扶贫。不进百村、不访千户,对象就摸不准,扶贫就可能“水土不服”。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摸清家底。要确保精准扶贫到人,必须同时采取自上而下测算贫困人口制度和自下而上的贫困群体识别参与制度,修正和确定贫困人口的规模,让所有贫困人口都能被识别和确定。对真实的贫困人口进行了精确的识别之后,必须进行建档立卡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逐户、逐村、逐县登记造册,录入电脑,建立起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域信息网络系统。建档立卡之后,还要进行动态管理原则。每年根据扶贫对象、扶贫地区的发展实际,有进有出,扶贫信息做到真实可靠,扶贫工作的资金才能用到刀刃上,做到应扶尽服,不漏扶不错扶。
  
  精准推进扶贫措施。利用因户施策的办法,通过“走百村、访千户、解万难”活动,逐县、逐村、逐户确立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实现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造“六到农家”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就业人员,切实增强脱贫造血能力,分类推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因病因灾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政府救助兜底扶贫;对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实行农业生态旅游扶贫;对文化程度低的,实行教育、技术培训智力扶贫;对生产条件好的,推行特色产业扶贫,“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分类指导、分类扶贫。
  
  凡是扶贫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实施的扶贫项目,必须强调扶贫到户,确保其扶贫项目的属性,不能当成单一的产业发展项目来实施。所有产业扶贫项目不能只有生产发展规划,必须强调市场营销方面的技术设计,以实现增产增收,提质提效。加入推行公司+农户、大户带动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必须要明确提出贫困户的盈利模式,不能把贫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料提供者。
  
  精准管理扶贫资金。要敢于公示农村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建立过失追责制,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建立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制度。地方政府扶贫部门应当制定更加细致严格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制度。在具体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建立由专业人士组建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委员会,这样可以极大改变目前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让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在专业人士的管理和监督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同时还要引入地方农村居民参与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让他们能够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用途等获得充足的了解,并积极吸收和借鉴他们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建议。要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网络公开监督制度,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网络披露平台,要在平台上晒出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方向,要主动积极邀请社会人员的监督。
  
  精准培养扶贫人才。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村委会干部选举中应倾向于政治思想端正、致富能力强的人才。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突出成绩的村干部,可按有关规定和条件优先考录为公务员。对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要提供能力建设服务,根据精准扶贫政策要求提供针对性培训,使他们在协助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举措四:发展科技扶贫
  
  积极推广农村急需的良种良法。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
  
  创新扶贫工作新思路,引入“互联网+扶贫”模式。在农村扶贫工作中,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引入“互联网+扶贫”模式。“互联网+扶贫”模式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扶贫过程中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去改造提升优化扶贫开发过程,例如贫困户的申报和审核、建档立卡及其动态管理、资金使用及管理、项目申报和审批、群众参与和监督、扶贫部门工作动态和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等等,都应该通过互联网公布信息,做到透明公正,便捷有效;二是用互联网的理论、理念和思维在扶贫项目中创造新的业态和新的方式,并谋划产业未来。比如以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的种植业经常遭遇丰收却滞销的难题,如今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不但便捷,还可以省却中间环节的成本,可以让农户取得利润最大化;贫困地区在选择、规划、设计和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搜索信息、利用有效资源,做到准确定位、及时调整、科学发展。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教员。本文原标题为《湖南省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内容有所删减。原文系全省改革进行时的“思与行”暨第六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一等奖论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邓文飞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1/13/388686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