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居湖南湘西州永顺县的老司城的名气在今年7月4日这一天突然间名声鹊起,原因是由其领衔的西南土司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高票通过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由此成为湖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与武陵源、崀山一起成为湖南的三处世界遗产。
之所以提起老司城这个地方,应了那句无巧不成书的古话。就在申遗结果公布前的2天,我带着省内一批高校的教师到湘西州进行社会考察,行程上安排到老司城遗址进行实地参观。当汽车经过陡峭的正在扩建翻修的公路千辛万苦到达的时候,一幅掩藏着重大历史的古代城堡遗址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墓葬区、宫殿区、生活区、衙署区、祭祀区依次陈列。同行的老师都说,这里的历史资源真是丰富,对于考证近千年的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历史,对于了解当前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的由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如果以历史文化遗迹为主题的旅游发展起来的话,一定会成为一个热门景区,将会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因为,我们去的时候,老司城遗址附近的司城村几乎没有什么人烟,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在村子里看到的几乎都是由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组成的“386199”部队。
因为对这里厚重文化积淀的深沉向往,国庆期间我带着家人再去老司城,仅仅3个月不到的时间,这里的变化简直判若两人。国庆节前,老司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正式开园,据当地人说,国庆前三天的人流每天都在5000人次以上,而且呈逐日增加的态势。环绕遗址的牛路河上有几只小船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次来可不得了,沿岸一字排开大约5、60艘船,游客正络绎不绝地排队进行漂流。等了好久我们才上了一只小船,船工是个70多岁的老爹爹,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边撑船边给我们讲典故。我就顺带问及老司城申遗成功带来的影响,老船工乐呵呵地说,你看撑船的有青年、有壮年,连我这样的老人家也闲不住,一趟船100元,一天来回5、6趟,就是5、600元,这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不,在外地打工的人都回来了。
看着老船工满足的笑脸,看着村子里一家家新开张的饭店,看着炊烟升起的一家家农户里重新出现老少三代、四代同堂的场景,不得不感慨旅游给这个原本封闭贫穷的村子带来的变化。旅游开发,改变的不仅是村民经济上的落后,更带来外界思想的冲击,还解决了因为青壮年外出打工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老司城的变化可以说是湖南近些年来依托旅游资源大力进行旅游扶贫的一个典型样本。旅游是一项创富于民的工程,对财政的显性贡献或许不如引入重大项目那样立竿见影,但是它所带来的就业、服务、餐饮等的带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是一项真正的富民工程。正是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湖南省旅游局积极贯彻落实省委旅游强省战略,自觉把旅游开发与农村扶贫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找到了一条科学有效、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好路子。
当然,不是每个贫困地区都有老司城这样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但这个变化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扶贫这个问题上,不能千村一面、万户同法,必须一个一个区别,一村一村对待,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在一个“准”字上下功夫。担负扶贫任务的有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积极作为、有所作为,找准定位,看准病灶,把穷根子给找出来,把穷基因给突变掉,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最硬的骨头给啃下来。
文/江之永
来源:红网
作者:江之永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