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封家书:难得一见的文化春晚

来源:红网 作者:唐诚等 编辑:程赛 2015-03-20 09:21:48
时刻新闻
—分享—

  羊年春节已过,各大卫视春晚相继落幕。喧嚣与热闹之后,2月14日晚间山东卫视播出的《一封家书——2015羊年春节主题晚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晚会以“家书”作为切入点,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展现了从名人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有泪水有笑声,营造了家和万事兴,共圆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从“一封家书”看文化传承与节目创新
  
  十八大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两次讲话中,习近平反复强调了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对文艺工作者的期望。但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很容易剑走偏锋,创作出一些华而不实、不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就这一点而言,山东卫视的春晚《一封家书》从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了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的“家书”作为晚会创作的突破口,可谓是做到了小中见大。
  
  山东卫视春晚《一封家书》特别邀请到了孔子第79代嫡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先生参加了节目录制,据说这是他以孔子嫡传后裔身份首次登上大陆的电视节目。晚会上,孔垂长讲述了孔家传承的家书文化、孝道文化,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孝悌信义之道,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山东的浓浓思乡之情。他说,“家书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因为家书有热度,有深度,不但有着深厚的亲情,也有为人处世方向上的指引,家书是长辈的殷殷叮咛,如同家训般要我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重要。因此,家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的重要载体。”孔垂长的出现,无疑提升了该场晚会的文化高度。
  
  在孔垂长眼里,家书如此重要,对久已不写家书的人们来说,为亲人写下一封家书又会有何感受呢?春晚《一封家书》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环节——用微信“写家书报安康——手写三行家书”的活动,在晚会现场念出三封情深意切的家书的同时,也号召观众现场写家书送给自己最亲密的人,再次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字所传递的温暖。
  
  从“一封家书”看家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是传输与接受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第一个实践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所谓的家风如何,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私密化的家训:家训好,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子弟优;子弟优,则家业兴;家业兴,则天下治。当面教子是家训,后辈远游,传递亲情、提点指教就只能靠家书了。可以说,家书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符号,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山东卫视春晚《一封家书》从一封封薄薄的家书入手,说孝道,谈文化,讲传承。晚会让文化名人说家书,采访了阎崇年、马未都、张颐武、蒙曼、万伯翱、郦波等诸多文化名人,请他们谈自己的家书记忆、谈对家书的理解。这些名人的访谈中,有对传统家书的不舍,更多的是对中国家文化的反思。他们的共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手机与各种联系方式让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即时通讯后,再让大家回到传统的手写家书时代显然不现实,但是通过阅读别人的家书、家训,像《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立身行事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习总书记在团拜会上的讲话,其核心也就是让人们回归传统、回归家庭,山东卫视春晚以“家书”作为切入点,与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高度契合,体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担当和敏锐的嗅觉。
  
  从“一封家书”看优秀传统文化
  
  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滥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山东媒体立受儒家文化的浸润、滋养,有理由也有责任以创新的精神,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节目。从《一封家书》来看,山东卫视在文化节目创新上下了功夫,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忠恕、是孝道,可以看出,山东卫视春晚《一封家书》在这两点上用尽了心思,使足了力气。整台晚会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与回归,又能紧跟时代步伐,把握住“家书”所代表的深厚家庭情结,展示了“家书”这一概念的不同维度,或温暖,或感人,或昂扬:
  
  泰安籍红旗拉普边检站干事徐西军守边3年,未曾回过一次家,更不必说在除夕夜与父母团聚。山东卫视春晚的编导们为他送去了一封“特殊家书”,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带着他的父母来到了海拔5100米的哨卡,让分别了3年的一家人终于团聚,让一心为国尽忠的战士得以短暂地为父母尽孝。当战士与3年未见的父母抱在一起哭作一团时,那感人的一刻即便是铁人也会忍不住泪水横流。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山东籍小伙儿张明,为了让父母学会如何使用微信,手绘了9张说明书,根据这9张绘图,张明年迈的父母真地学会了用微信跟儿子沟通联系了。当社会把“自我”、“自私”、“啃老”的标签贴在了80后、90后的身上时,张明的这番孝举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的闪光,相信这个故事在社会上流传之后,也会引起很多80后、90后对于孝道的反思。
  
  演员董璇诵读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家书以及鲍国安诵读的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师长写给妻子的绝笔,则将观众的思绪一下子带回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家书中,即将就义的赵一曼表达了对儿子宁儿的不舍与期待,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祖国的尊严,这个勇敢的母亲选择了一条血与火的道路,对祖国的忠贞不渝让她只能舍弃亲情甚至自己的生命。家书中,即将冲上战场杀敌的戴安澜师长对妻子殷殷叮嘱,身为军人,战死沙场、为国尽忠是天职,但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好男儿心里有太多的放不下,放不下年幼的孩子们、放不下即将守寡的爱妻,这封家书终成绝笔,表演艺术家鲍国安的深情诵读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在这台晚会上得到了极致的抒发与张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山东卫视羊年春晚《一封家书》巧借春节家书铺陈国人家事,彰显爱国情怀;巧用新兴媒介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不请大腕,不拼投入,年味足又不铺张,在众多的春节晚会中剑走偏锋但直指人心,激活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做到了“四两拨千斤”,值得提倡。
  
  文/唐诚 周志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唐诚等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3/20/362918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