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5-26 15:43:53 字号:

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柳羿均(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代推动文明乡风建设既是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必然要求,更是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村版图的重点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的文化动能与道德力量。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党的领导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确保发展方向正确、政策有效落地;人民至上则确保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相辅相成,这既是历史成功经验,也是实践必然要求。一方面,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原则。党立足乡村实际,从内容架构、形式创新、组织体系、实施路径等多维度作出系统性部署,既强调顶层设计的统一性,又尊重基层实践的差异性,构建起“中央统筹+地方创新”的治理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行动,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人民至上是根本价值遵循。文明乡风建设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本质是立足乡村文化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养,培育文明新风,最终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这一过程既承载着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关怀,更肩负着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清除陈规陋习。陈规陋习伴随着乡村历史发展而产生,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若任其蔓延而不进行有效干预,会形成恶性示范效应,严重制约文明乡风建设进程。当前,移风易俗已成为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重点工程。各地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在破除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天价彩礼”“人情绑架”等积弊仍有反复。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构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仍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层面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制度设计;社会层面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功能,通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实现自我管理;个人层面则要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形成文明婚丧、节俭办事的社会风尚。

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在乡村社会,农民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更是文明乡风的实践主体。文明乡风本质上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当前,部分地区存在“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政策执行陷入“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建设文明乡风必须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其主体作用。一方面,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夯实基层治理根基。要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格局,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平台,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约束作用,强化农村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推进综合执法向基层延伸,构建乡村法治网络;依靠乡村熟人社会特征,运用社会舆论,发挥新乡贤群体示范效应,构建德治教化体系。另一方面,需以教育振兴支撑文明乡风建设。应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优化乡村学校布局,通过教育资源配置倾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培育本土人才。同时抢抓数字乡村战略机遇,构建“新媒体+农业科技”宣传矩阵,推动物联网、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和现代化经营能力,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可有效强化党对农村文化治理的引领作用,让农民共享文明乡风建设成果。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紧迫任务。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建立城乡文化资源联动共享机制,提升综合服务效能,重点需要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标准化建设基层文化阵地,按照“设施成网、服务优质”原则,打造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是实施数字文化惠民工程,运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等平台,构建城乡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创新城乡文化帮扶机制,开展“文化结对”等专项行动,建立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通道,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文化治理新格局。

健全文明乡风机制,筑牢长效发展基石。长效机制可确保资源稳定投入,避免“一阵风”式建设;通过明确责任、考核激励,破解形式主义,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同时,长效机制促进文明乡风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建立健全文明乡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完善考核机制,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党政履职考评范畴,结合区域实际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坚决破除“材料政绩”“痕迹管理”等形式主义。创新实施“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测评”的多元考核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开展独立评估,确保考评结果客观公正,为干部履职问责提供依据。二是要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健全“党员带头+群众主体”的联动模式,通过“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平台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治理共同体。三是要完善多元监督机制,组建由村民代表、新乡贤等构成的监督员队伍,建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督导”的闭环机制,确保文明乡风建设常态长效,实现从“短期突进”向“持续深化”的治理转型。

来源:红网

作者:柳羿均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