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荣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照镜子来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作风建设也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党风党性、思想素质、为民初心。当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为契机,时时擦拭“作风”这面镜子,使之纤尘不染,充分发挥正身明心、校正言行的作用。
镜子可照原形、可辨美丑,倘若镜子上沾染灰尘污垢,便会模糊视野、难显真相。作风问题也犹如镜之污垢,不加以重视,便会逐渐扩散,破坏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以具体问题“小切口”做好了全面从严治党“大文章”。然而,随着风险考验日益增多,部分党员干部患上了“疲劳综合征”,“四风”问题穿上了“隐形衣”,让作风之镜重新蒙上浮尘。要想保持明镜常亮,就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发现新问题、警惕新变种,抓小抓细,见微知著,让作风问题无所遁形,让作风明镜高悬心中。
作风问题的“污渍”有时异常顽固。除了警惕灰尘污渍的侵蚀,还要日常照镜,多角度审视,练就发现作风死角的本事。要用好自我检视“显微镜”,常怀“检身若不及”的自觉,精准对照党章党规照初心、聚焦岗位职责找差距,既查显性问题,又挖问题本质,做到见人见事见措施,用自我检视铲平前进阻碍;要用好监督问责“放大镜”,加强日常监督,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领导干部严肃问责,将“问题清单”中的作风顽疾逐项销号;要用好群众监督“广角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自查自纠,持续深化整治“四风”问题,让老百姓真实可感。
擦亮镜子的最终目的是“正衣冠”,擦拭“作风”镜也是以党章党规党纪为标尺正身立行,以优良作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焦裕禄治理兰考时,用藤椅顶住肝痛坚持工作的身影,在作风镜中定格成永恒的公仆形象;廖俊波在政和县推行“一线工作法”,用脚步丈量民情的作风,让干部形象在百姓心中熠熠生辉;“最多跑一次”“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举措,让为民初心成为实地践行。
作风建设非一时之功,这面历经时代考验、持续闪耀的明镜,需要持续擦拭。处于历史新方位的党员干部更应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困难挑战,以担当作为的作风勇往直前;面对群众期待,以亲民爱民的作风全心服务;面对利益诱惑,以清正廉洁的作风坚守底线,久久为功把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贾建荣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