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敏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带头过紧日子”写入党政机关应当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2013年首次以《条例》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如今修订版细化会议餐标、严控差旅支出,制度始终紧盯公务活动中的“细微之处”。例如新规明确工作餐禁用高档菜肴、香烟和酒,看似只是餐桌上的“小约束”,实则堵住了以公务接待之名行奢靡之实的漏洞;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将每一笔经费支出都纳入制度轨道,让“无预算不支出”成为硬杠杠。这些“锱铢必较”的制度设计,如同细密的滤网,将铺张浪费的“水分”挤出,让党政机关经费使用更加透明、规范。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漫画:邓尧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新修订的《条例》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关键在于各级党政机关如何将其落地生根。如浙江省财政厅打造的“浙里报账”平台,聚焦公务出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场景,将相关制度要求嵌入系统。全程电子化操作让所有流程透明且可追溯,财政部门能实时掌握资金流向,确保每一笔公务支出合规合理。湖南省常德市财政局联合市审计局开展“三公”经费专项审计时,重点核查超标准接待、重复采购等“小问题”。这些从细微处入手的落实举措,让“紧日子”落到实处,化为公务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约行动。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新修订的《条例》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是对错误政绩观的有力纠偏。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政绩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发展规划、决定重大事项时,要摒弃大手大脚、寅吃卯粮的短视行为,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那些只图一时热闹、不顾长远发展的“政绩冲动症”,不仅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唯有树立正确政绩观,才能在过“紧日子”的过程中,找到发展的最优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良性互动。
政府过“紧日子”,百姓才能过“好日子”。新修订的《条例》以精准的制度切口,推动党政机关从“花钱大手大脚”向“精打细算过日子”转变。当每一张发票都经得起检验,每一笔支出都指向民生需求,节约的“小行动”终将汇聚成增进民生福祉的“大能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唐刘敏 邓尧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