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邓倩(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杨芳(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地方文化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精神和灵魂,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智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差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办学特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孕育和滋养高校办学特色,尤其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资源支持。构建地方文化资源浸润高校思政课实践的教学机制,将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育心育人功能,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夯实根基,深挖地方文化“大资源”。高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与地方文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合作,深入开展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调研与挖掘工作,建立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详细记录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教育价值等信息。例如,对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可以深入研究革命事件的发生过程、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及体现的革命精神,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准确的教学素材。同时,注重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教育性和时代性的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立足实际,构建多元育人“大协同”。一是建立“校内协同”机制,打破学科与部门壁垒,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动平台,打破传统学科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校内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畅通合作。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联合艺术学院、农学院等建立地方农耕文化研究团队,将艺术与农业领域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转换为鲜活的实践教学素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建立“校地协同”机制,高校与地方政府签订思政课实践教学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挖掘当地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特色资源。政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场地与政策支持。高校组织师生开展实地调研、文化宣讲等活动,共同研发和宣传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三是建立“校企协同”机制,高校可以与当地文化企业、企事业单位、文旅产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思政实践教学的课堂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学生走进文化企业,参与地方特色文创产品研发,深入景区担当宣传导游,在实践中感悟地方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创新形式,满足多样需求“大实践”。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层次需求,通过设计“认知-体验-创新-服务”四层需求结构,实现知识内化到实践外化的价值闭环。在认知需求层面,针对了解地方文化较少的学生,组织开展“地方文化资源普查”活动,通过参观地方博物馆、文化遗址、观看非遗表演、体验民俗文化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方文化的基础认知;在体验需求层面,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活动,让学生扮演革命历史人物,重走革命道路,在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利用电子技术,还原地方文化经典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深化价值认同;在创新需求层面,聚焦学生创新表达需求,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培养创新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将文化基地中的经典事迹改编成情景剧剧本,让学生们通过表演直观感受革命精神;或者制作地方文化系列微视频,以简短精炼、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传播。在服务需求层面,引导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组建“学生文化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公益讲座;或者走进乡村,依托乡村特色文化,宣讲乡村振兴政策,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系统谋划,构建长效保障“大机制”。首先,构建实践教学制度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可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当地文化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中,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协同开发,以政策推动校地资源共享。高校需相应设立思政课地方文化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保持稳定资金投入,加强学理性研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其次,创新教师培养机制。一方面,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树立挖掘和运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理念,参与相关调研和教育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开发竞赛、学习成果评比等活动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地方文化专家、企业导师构成的“专兼结合”的大师资队伍,形成稳定学习交流运行模式,打造“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最后,优化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考核与社会性反馈有机结合,构建“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优化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方案,推动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来源:红网
作者:罗邓倩 杨芳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