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在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图源:醴陵融媒)
□王言虎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基础的竞争单元,其活力源于“县域竞争”形成的制度创新。
正在醴陵举办的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最新注脚——在全球化的今天,县域经济要突破地域限制,必须找到独具特色的国际化路径。醴陵以花炮为媒,通过一场国际展会撬动全球资源,为县域经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范式。
4月21日,这场烟花界的盛会,已经在醴陵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活动举办期间,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外宾齐聚醴陵,参与这场涵盖29项活动的“火花派对”,近距离感受“千年瓷都 五彩醴陵”的魅力。
那么,一个论坛,一场博览会,醴陵如何“以花为媒”,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县域经济实践?醴陵烟花经济转型对县域特色产业升级,有何启示?我想,其价值主要存乎三个方面。
首先是以展会为窗口,对接国际市场。醴陵作为全国花炮四大主产区之一,其烟花爆竹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但是,随着环保要求趋严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烟花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这次展会能够帮醴陵汇聚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醴陵烟花纳入国际采购体系,挖掘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用时髦的话说,烟花论坛与博览会,就是一个流量入口,透过这个入口,醴陵的烟花与陶瓷,科技与人文,文明气质与精神底蕴,得以被世界看见,进而吸引更大的“流量”,为醴陵烟花抢占未来市场高地奠定基础。
其次,举办展会,也是在塑造行业话语权。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话语权的争夺。因为只有掌握了行业话语权,才能定义产品标准、调动行业资源、影响趋势格局。国际烟花论坛被誉为烟花界的“达沃斯”,醴陵获得举办权,本身就是业界对其地位的认可。这次论坛的举办于醴陵烟花行业发展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其从“生产中心”升级为“标准制定者”,真正掌握了行业话语权甚至定义权。
这也给县域特色经济带来启示:地方政府要想实现产业突围,要善于造势,将自己置于全球产业的“C位”,通过筹办、打造国际展会等高能级窗口平台,提升全球影响力。
其三,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长三角,一些县域通过跨境电商将特色产品卖向全球;在珠三角,特色专业镇经济通过引进国际研发中心提升产业层次。醴陵则是以这次展会为桥梁,创新性地引入意大利、比利时等国际燃放团队,在“民俗游园会+彩丰之夜”等活动中展示无人机编队与Ⅱ级燃放技术,不仅提升了观赏性,更推动了产业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接轨与绿色转型。
不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身在湖湘的醴陵,这些生发于中国不同地域的县域经济故事,再次印证着市场经济的那个基本常识:县域经济的活力源于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
事实上,醴陵的烟花经济转型,在当下国内经济转轨、海外市场需求日趋细分的背景下,也是“必选项”:囿于地方资源禀赋与人才实力,县域要想始终在国际市场上保有竞争力,就必须以开放心态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借船出海”使县域企业得以绕过自主研发的高成本门槛,通过国际合作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在全球化大潮中勇立潮头。
其实,总结起来,举办展会的意义,举凡对接国际市场、抢夺行业话语权、提升技术创新云云,其底色都写着“改革开放”四个字。由醴陵望中国,今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连接,让先进的技术、资本与理念涌入中国,进而帮助这片土地上的创新活力全面迸发。醴陵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它们的成功实践一再说明:故步自封没有前途,开放创新才有未来。
从传统花炮制造到先进工艺锻造,从单一产业到文旅生态,醴陵正以“小而精、专而强”的姿态,向世界证明:县域经济同样可以讲述自己的全球化故事。未来,随着“醴陵烟花”品牌价值的持续释放,这座湘赣边的小城,或将成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典范。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姜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