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工人坚守岗位,检查索道运行情况。
□唐代远
2025年5月1日,我们将迎来第135个国际劳动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亿万劳动者正以奉献为底色、以拼搏为利刃、以担当为基石,用辛勤汗水浇灌梦想,在平凡岗位上续写“大有作为”的时代篇章。
劳动是奋斗者的鲜明底色。今日之中国,无数劳动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乡村振兴一线,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将“土特产”变成“金招牌”,让云南咖啡、赣南脐橙走向世界;在社区网格中,基层工作者用“铁脚板”丈量民情,仅2024年,四川省乡镇一级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8万件;在科研实验室里,技术工人与工程师协同攻关,成就“大国重器”的精度。正如“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坚守焊工岗位50多年攻克400多个技术难关,用焊花照亮“工匠为民”的初心。而这样的奉献精神,铸就了新征程上最坚实的奋斗基石。
放眼当下,我国发展仍面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性短缺等挑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劳动者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迎难而上。55年前,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入浩瀚宇宙,到拥有自己的空间站、航天员“太空出差”成为常态,探月、探火任务稳步推进;深中通道建设者攻克海底沉管隧道技术难关,创造世界级工程奇迹;西部戈壁滩里,新能源工程师顶着风沙建成全球最大光伏基地……数据显示,202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这串跃动的数字背后,正是亿万劳动者拼搏奋进的生动写照。
劳动者既要有担当的宽肩膀,更需有成事的真本领。截至2024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这支日益壮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以一身“绝技绝活”和精湛技艺,擦亮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但也要看到,部分行业仍存在技能培训覆盖面不足、新技术应用落地缓慢等问题。破解之道在于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正如湖南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先后引进中南大学、湖南师大等30所高职院校,定向培养专技人才。三年来,园区帮助产业工人提升学历785人次,获得专技职称952人次,培养专业化工技术人才1000余人。这种在实战中成长、在创新中突破的担当精神,不断让劳动者在攻坚中练就“金刚钻”,在创新中揽下“瓷器活”。
续写新征程上的“大有作为”,需要汇聚更磅礴的劳动力量。要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技术工人“有面子更有里子”;要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更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自觉。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推动发展落实在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的关键之处,以实干担当培育“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为民情怀和实干果实。唯当每位劳动者都能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就能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浩荡洪流。
从“铁人精神”的钢铁意志到“载人航天精神”的雄心壮志,从“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到“劳模精神”的使命担当,劳动者的精神丰碑始终矗立在时代潮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高扬劳动旗帜,以“闯”的锐气、“创”的胆气、“干”的底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征程中,共同奏响“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的时代强音。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唐代远
编辑:李意一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