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构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机制
2025-02-24 15:38:17 字号:

构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机制

□张高阳(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当前,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化、创新能力不足的单向度、专业化人才,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辅相成、一体同行,培育学生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综合素质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一环。高校应围绕教育主体、教育载体、教育资源三个方面集成发力,系统构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机制,创造适应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育人新理念、新场域、新生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多维度知识融通、多元化技能集成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夯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根基。

一、构建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新理念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需要教育主体的科学谋划。‌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回归本源之举,应在顶层设计上加以明确规划,形成协同育人新理念,凝聚广泛共识,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推进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整体联动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必须成立能够统筹调动各方力量资源的领导机构,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谋划部署,大力推动实施,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紧密配合、协同推进,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开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立制度体系。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与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等深度融合,制定实施方案,搭建工作架构,细化职责分工,完善学分制度,多维成果认定,设立评价标准,出台激励措施,以科学方法论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明确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完善,为高质量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明确依据和坚实保障。

二、构建教育载体协同机制,打造协同育人新场域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需要教育载体的有力承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充分使用好学校拥有的丰富教育载体,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开展提供基础支撑,打造协同育人新场域,调动师生热情,推动落地见效。

一是用好“四个课堂”。用好教育教学课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必修课程,丰富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行走课程等,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融入各类课程中。用好实验实训课堂,组织学生在高校实验室、实训平台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到科技文化企事业单位、研发机构等开展实习锻炼,参与产品设计、研发、试验、验证、生产、应用、推广等全流程环节,进一步增进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用好学科竞赛课堂,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文化领域研究,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内外权威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创,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攀升。用好社会实践课堂,组织学生赴基层、乡村、场馆开展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学生亲身感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二是浓厚校园文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邀请两院院士、文化名家、知名企业家等开坛设讲,分享前沿科技创新和文化“双创”成果,开展科技哲学问题辩论,引导学生涵养大格局、大情怀、大视野。开展校园科学普及、社科普及等工作,拓宽普及渠道,丰富普及形式,创新普及手段,深度解读前沿科技、文化发展趋势、政策及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高阶认知。精心策划举办校园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和创新季、阅读季、音乐季、社团季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组建师生科技文化艺术协会、社团,厚植创新文化沃土,提升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增强学生投身科技文化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三是加强新闻宣传。开设专题网站、新闻专栏,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创新文化,集中展示学校工作成效和建设成果,营造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良好氛围。精心策划专访报道,广泛宣传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探索中取得突出成果和积极影响力的优秀典型,扩大其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影响广大学生竞相效仿。利用校园融媒体平台,结合人工智能、数字人、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以图文声像并茂、互动体验结合的形式开展前沿科技和“三种文化”宣传,如多角度解析、呈现首个“非遗版”春节、DeepSeek大模型、春晚机器人扭秧歌、《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增强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潜能和创新热情,立志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三、构建教育资源协同机制,营造协同育人新生态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需要教育资源的有效汇聚。高校应把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汇聚到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上来,聚焦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营造协同育人新生态,助力学生成才,坚持常态长效。

一是建强师资队伍。遴选校内师资,推荐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任教,担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验班、“微专业”班导师,承担通识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任务,推动科技人文知识与各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充分汲取新的知识养料,完善重构、更新迭代自身知识结构。聘请校外师资,邀请科技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讲席教授和专业导师,讲解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指导学生树立前瞻思维、增强实操能力。加强师资培训,定期举办人工智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素养与技能、文化和科技融合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教职工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全体教职工主动将科技文化知识和技能融入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二是整合多方力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优势,合力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育人,让学生在科技人文的相融交汇、互促共进中更好成长成才。学校要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头戏”,充分发挥统筹谋划、牵引带动作用。家庭要注重学生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为学生学习实践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社会要以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引导学生将学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成长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是夯实基础保障。升级基础教育场地,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现代书院、智能自习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学习空间,建设科创基地、科技馆、艺术馆、音乐厅、创客空间、文创中心等实践场所,以数智技术赋能提升互动性和沉浸感,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学习实践体验场景。加强基础经费保障,科学编制预算,向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等合理倾斜配置,有效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育人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和实质性成果,为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2022年)阶段性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张高阳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