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正发(湖南省教科院高教所所长、博士后导师)
近年来,湖南省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在教育现代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以应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多重挑战。在“双减”政策、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背景下,构建新型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对于实现湖南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培养培训体系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政策与社会需求驱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通过优化教师教育体系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同时,湖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其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包括农村教师的供给、学科教育的专业化提升以及教师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
教师教育的现实拉动。尽管湖南在教师培养与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以下困境。首先,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不匹配,尤其在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领域存在短板。其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培训项目碎片化,缺乏针对不同学段、学科和职业阶段的差异化培训。第三,师资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农村地区教师数量局部不足、质量不高,职后发展机会有限。
外省经验的启示。我国一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较好的省份,纷纷建立起新型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如江苏省以地方政策推动教师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通过区域协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浙江省建立基于学段和专业发展阶段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显著提升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经验为湖南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二、努力构建湖南特色新型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
优化职前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优化师范院校布局。优化合并现有师范专科学校,根据人口发展变化和科技发展趋势,做好师范院校及师范院校学科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适当建设区域性师范培养本科基地。改革师范院校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环节的比例。通过与中小学合作,打造校内外实践基地,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新建高校师资培训学院,开展为期1-2年的高校非师范毕业入职教师培养培训。针对职业教育需求,推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师资培养,形成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职后培训体系,实现职业发展全覆盖。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根据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与专业发展需求,设计初任教师、骨干教师和卓越教师三类培训模块。针对农村教师、学科薄弱教师等群体,提供个性化培训支持。完善区域教师培训联盟建设。鼓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继续合作,共建和完善区域教师发展中心,充分整合资源,提高培训覆盖面和质量。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培训。开发在线学习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培训内容的精准推送和学习行为的实时评估。
强化协同机制,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建立校地协作机制。推动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教师,将行业专家纳入教师队伍培养中,促进教师队伍知识与技能的更新。
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培训成效。建立动态评价机制。采用培训前后对比、学员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评估培训项目的实际效果,优化培训内容。推行认证体系。通过培训认证、能力测评等手段,将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挂钩,激励教师参与培训并落实所学。
加强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制定专项政策:明确教师教育培养培训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出台符合湖南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加大经费投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培训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
来源:红网
作者:盛正发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