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代红
仲夏时节,北戴河碧波荡漾,一批来自高科技前沿、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和基础研究阵地的专家人才在此聚首。习近平总书记带来的慰问,传递出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殷切关怀。这场延续多年的制度性安排,折射出党和国家对人才战略的深刻认知与战略布局。
自2001年北戴河暑期专家休假制度确立以来,这项充满人文关怀的政治安排已延续二十余载,制度性关怀彰显国家人才战略定力。从最初以两院院士为主体,到如今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等多领域,休假群体的扩容见证着国家人才观的与时俱进。这种制度设计构建了一套“尊重-凝聚-激励”的人才工作闭环。当党中央以最高规格表达对知识分子的礼敬,实质是在全社会树立起“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的价值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北戴河之约正是这种环境营造的生动注脚。
多领域协同正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本次受邀专家涵盖高科技、哲学社科、基础研究三大领域,这种结构安排蕴含深意。在量子计算实验室与《儒藏》编纂现场之间,在航天发动机研发台与乡村振兴调研点之间,不同领域的智慧碰撞正不断激发创新动能。高科技领域专家破解“卡脖子”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方案,青年基础研究者夯实科学根基,三者构成“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聚合,在系统整合中催生突破性成果。当5G技术专家与历史学者共话文明传承,当人工智能研究者与经济学家探讨数字转型,创新的火花便在思想交汇中迸发。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休假队伍中首次明确纳入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这个信号释放出强烈的人才接力意识。当90后科学家主导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青年创业者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党和国家以战略眼光布局的人才梯队,为他们创造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机制。从“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到“博新计划”,从科研经费包干制到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在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当年轻数学家解决百年数学难题,当“90后”工程师领衔航天核心部件研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才华的绽放,更是一个民族创新活力的喷薄。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北戴河的涛声与专家们的智慧交相辉映。这场特殊的休假,既是国家对知识分子的礼赞,更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再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万代红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