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战烽烟,血火淬炼。为赓续不灭的精神,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说”,以青年视角凝视山河浩气,从历史坐标中汲取智慧,激荡新时代的深沉回响。
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出发,西迁昆明。
□张鑫(湖南大学)
1938年2月,一只特殊的队伍从湖南长沙出发了。
他们不是军人,却身着军装,打着绑腿;他们手无寸铁,却握着纸笔,背着器材。这就是抗战期间,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师生共同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
在日军战火蔓延神州的危难时刻,为躲避战火硝烟,保留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三校师生先是从北京天津南迁长沙,后又联合西迁昆明。“湘黔滇旅行团”是战时大学西迁中最为艰苦的一支队伍。
在旅途中,他们不仅是在赶路,更是在就读一所特殊的“流动大学”。一边行军,一边调研;山野为教室,大地作黑板。闻一多在古庙里讲授古典文学,袁复礼手拿地质锤野外现场教学,学生们认真记录沿途的地质地貌、民俗风情。
1938年4月,“湘黔滇旅行团”抵达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时68天,跋涉3500里,跨过三省的崇山峻岭,江河溪流,这一迁徙,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也缔造了中国有志青年的精神图谱。即使山河破碎,精神不倒;即使颠沛流离,文脉不断。
西南联大负责人与湘黔滇旅行团全体教职员合影。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我们,瞻仰着西南联大的精神丰碑,承载着前人未竟的梦想,也肩负着这个时代赋予的责任。
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见证着“天问”探火、“蛟龙”入海、北斗组网的壮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科技难题亟待突破。如果说联大前辈面对的是民族存亡的生死考验,我们面对的则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一跃。我们不用在战火中求学,却要在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担当。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年的身影从未缺席。乡村振兴中,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吴金伟放弃高薪工作,挺膺担当投身山区农村,带领全乡圆满完成脱贫任务。科技攻坚关口,平均年龄30多岁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研发团队,勠力同心、埋头苦干,最终实现技术跨越,为民族复兴点燃“太空灯塔”。深耕于各自行业,新时代青年用行动回答时代之问,青春担当,专业报国,奉献为民。
“千秋耻,终已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是西南联大成立65周年时,校友杨振宁引用《西南联大校歌》的题词。正如联大西迁的队伍最终抵达昆明、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我们这一代人也终将抵达属于我们的理想彼岸。我们的理想,是民族复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来源:红网
作者:张鑫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