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早稻迎丰收(央广网 潘文琦 摄)
□杨诚谦
近日,湖南省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农业经济成绩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夏粮总产量达46.7万吨、增长1.8%。数字表面平淡,拆开来看,恰是湖南用这三重密码把“国之大者”翻译成可计算、可操作、可复制的现实路径。
粮食安全必须“先算政治账,再算经济账”。湖南把“稳面积、稳产量”写进省委一号文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从“要我种”到“我要种”,关键不在口号,而在政策杠杆:优化双季稻奖励、稻谷补贴政策,支持早稻集中育秧、机插机抛和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把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育秧(苗)播种设备、抛秧机、农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谷物(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轨道运输机等6类机具纳入农机报废补贴范围。只有把政治责任量化成可计算、可兑现的利益,农民才愿意把粮田当“责任田”,而不是“可选项”。
科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开关”。技术指导员员曹立芳指导农户积极应对低温天气给油菜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专家的“把脉开方”,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碧云峰村种粮大户胡新阳今年种的1000亩油菜取得了大丰收,成了远近闻名的“稻油”模式示范点。农业的边际效益往往由技术决定,而不是规模。湖南的做法是把“技术托管”做成公共品。当技术成为基础设施,小农户才能跨越“用不起、不会用”的鸿沟。
产业振兴需要“链式思维”,而不是“项目思维”。上半年,湖南生猪出栏3145万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4%;农业机械出口增长109.5%。亮点不在单项冠军,而在全链条协同:上游抓种业攻关,中游抓装备升级,下游抓冷链和品牌,财政、金融、用地、人才政策一链贯通。反观不少地方,项目年年有、链条形不成,根子就在于部门各唱各的调。湖南把“链长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名领导一条链,目标、任务、政策、考核“一张清单管到底”,避免了“九龙治水”的低效重复。
粮食安全是底线,产业振兴是高线,政策科技双轮驱动是中线。湖南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政策变成制度、把科技变成工具、把产业做成链条,才能让“国之大者”真正转化为“民之富者”。三湘大地的稻浪,翻滚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法论。
来源:红网
作者:杨诚谦
编辑:张广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