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芸伊 孙琳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这为怀化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怀化资源禀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智慧文旅、非遗数字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技术向应用转化不畅、场景供给与金融支持不足、体制政策协同不够等堵点。把“潜力清单”转化为“实绩清单”,关键在于以机制创新为牵引,构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和政策组合,推动文化和科技在更高层次实现互动共生。
破解技术与市场“断层”: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当前,怀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首要难题是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层”。从技术角度来看,怀化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深度应用上仍显不足。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AR)、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停留在浅层的展示层,缺乏中试放大与商业闭环,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商业模式和用户认知仍待培育,科技赋能文化的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例如,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虽有高校和机构进行资源采集,但将其转化为具备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应用场景单一等挑战。从市场驱动的角度看,产品尚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社会资本投入意愿较低,融资渠道单一,消费者对新技术驱动的文化产品的认知度有限,导致市场培育缓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为破解这一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困境”,怀化必须构建一套高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首先,建设开放型的“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可依托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建高水平的文化科技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文化体验基地等创新平台,聚焦怀化独特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提供全流程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打通科技创新链条。例如,面向“侗文化数字化”“多语种AI讲解”“红色记忆可视化”等方向集中攻关,推动民族文化、红色文旅的数智化开发和利用。其次,深化产学研用协同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文化企业、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供需对接、双向揭榜等形式,定期发布技术需求与成果目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通道,致力开发具有怀化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和解决方案。例如,可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引导科技企业与文化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怀化文旅景点的智慧导览系统或沉浸式的体验产品。最后,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育,推动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持续优化怀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培养既具备深厚文化素养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打造“懂文化、懂技术、懂市场”的创新梯队,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源源动力。
激发场景与金融“活力”:构建新场景与金融互促机制
怀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第二大挑战是新场景的挖掘与金融支持不足。在场景驱动方面,尽管怀化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如何将其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互动性、沉浸性强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现有的沉浸式演艺、数字博物馆、线上演绎等新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影响力有限。在金融支持方面,文化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缺乏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风险分担机制,限制了新场景新业态的孵化与发展。例如,一些有潜力的文化科技项目,在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情况下,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为激发场景与金融的深层活力,怀化需构建新场景培育与金融服务长效机制。首先,推动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围绕怀化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互动式产品和智能化服务,推动数字文创产品、虚拟偶像、线上演艺等新兴业态的崛起。例如,围绕旅发大会、核心景区、城市更新片区发布“场景白名单”,每年滚动推出一批“可看可感可复用”的标杆项目。其次,构建“投—贷—担—保”联动文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文化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实行“以投代评、投后赋能”,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创新项目,联合银行建立白名单授信和银团合作,探索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等多元化金融产品,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与再担保作用,搭建文化科技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平台,降低融资门槛,激发资本市场投资热情。可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探讨为文化科技项目提供担保、贴息等支持。最后,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为文化科技融合项目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闭环,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消除政策与体制“壁垒”: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
怀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第三大障碍在于政策与体制的“壁垒”。在政策层面,虽然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但地方政策体系仍存在一定的碎片化、协调性不足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部门协同,导致政策落地存在困难。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制度性障碍也不可忽视,部分传统文化机构对科技的认知和接受度不足,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政府管理职能、审批流程、监管方式等也需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新业态的发展。例如,一些跨部门的文化科技项目,在立项、审批过程中,往往面临多头管理、流程复杂的问题。
为消除政策与体制障碍,怀化必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长效机制。首先,强化政府统筹引导作用,如,制定《怀化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建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科技、文旅、教育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系统性和执行力,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融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其次,激发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传统文化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鼓励科技企业在文化领域进行创新应用,实现双向赋能。例如,通过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和技术补贴,引导本地文化企业拥抱数字技术。最后,健全社会参与和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参与政策制定与推广,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文化因科技更具传播力与创造力,科技因文化更有人文温度与价值引领。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生态、场景与金融互促的发展格局、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体系,不断聚合各类资源要素,推动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怀化一定能在“文化+科技”融合赛道上形成新优势、打造新高地、展现新作为,让非遗技艺在数字空间焕新,让文化消费在智慧场景中升级,让数据要素在规范流通中增值,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为坚实的怀化力量。
(本文系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怀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长效机制研究”(HSP2025047);湖南省创新训练项目“湖南景区抖音短视频对游客打卡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202510548025)的阶段性成果,杨芸伊系怀化学院科技与地方服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来源:红网
作者:杨芸伊 孙琳
编辑:姜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