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友《衡州方域风情》,岳麓书社,2025年7月第1版
□王克修
张光友先生,钟爱中华传统文化,业余时间爱好写作。有《远陂桥的藕根子》《走笔三甲乡古村落》等报刊散文作品,以及《审计学》《工业统计与财务》《远去的乡村匠人》等多项著述公开发表。张光友先生新著《衡州方域风情》,这部由岳麓书社(2025年7月第1版)推出的 60 万字巨著,不仅是首部系统梳理衡阳千年民俗的“文化方志”,更是一场抢救性文化行动的结晶。它织就一幅立体的蒸湘风情画卷,物质民俗中,渣江米粉的柔韧、糯米湖酒的醇厚唤醒舌尖上的乡愁;社会民俗里,婚丧嫁娶的礼序、南岳庙会的喧闹重现人伦的温度;精神民俗深处,湘江渔歌的悠远、巫傩仪式的神秘,解码了湖湘的精神基因。翻开这部书,仿佛推开一扇通往衡州千年岁月的木门,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烟火故事、被现代生活稀释的文化记忆,都在字里行间缓缓舒展。
翻开《衡州方域风情》,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张光友先生以人类学家的严谨与游子的深情,将田野调查、口述史和文献研究熔铸一炉。书中300篇实录中,最珍贵的恰是那些濒临消逝的“绝响”——新婚洞房“戏叔”的嬉闹细节里,藏着乡土社会的幽默智慧:新郎的弟弟要戴着草帽、抹着锅灰扮“丑角”,被亲友推搡着给新人送“早生贵子” 礼盒,嬉闹中暗含“家族延续”的祝福密码;蔡伦古法造纸的工序秘要被拆解为“浸料、捣浆、抄纸、晾晒”二十四步,每一步都对应着“纸寿千年”的匠心。浸料需用耒水清泉浸泡三月,捣浆必用樟木槌力道均匀,抄纸竹帘要以楠竹细丝编织,连晾晒时的晨露收纸都有“借天地灵气”的讲究;禹碑拓印的仪式规程更显庄严,拓印前需沐手焚香,拓印时要默念“大禹治水,福泽衡州”的祭词,拓印后还要将拓片在南岳祝融殿前供奉三日,这些散落民间的文化碎片,经他五年寻访、考辨,终成体系化的文化档案。
在此之前,衡阳民俗多依赖口头传承,鲜有系统文字记载。随着城市化浪潮席卷,青砖黛瓦的老屋被钢筋水泥的高楼取代,田埂上的吆喝被汽车鸣笛覆盖,年轻一代对“半夜年饭为何须闭门举箸”“湘江笔鱼如何祭江神”已茫然不知。曾有位00后衡阳学子在访谈中坦言:“只知道过年要吃腊肉,但不知道蒸腊肉前要先在灶台摆三炷香;只听说过南岳烧香很灵,但不懂烧香前要先‘净手’‘整衣’的规矩。”本书的出版,恰如为正在褪色的文化记忆打上了“防腐剂”,填补了湖湘文化研究的重大空白,被湖湘儒学高等研究中心理事长黄守愚誉为“既是‘衡阳民俗文化宝典’,更是‘衡阳民间技艺记忆秘典’”。
张光友先生的笔触如人类学显微镜,穿透民俗表象,直抵文化肌理。他不满足于简单罗列民俗现象,而是像一位文化考古者,层层剥开习俗背后的生存逻辑与精神内核。
书中细述“鱼米之乡”的生存智慧。从耒水船工的“滩号子” 到南岳采茶女的“摘青调”,这些口头歌谣不是凭空产生的艺术创作,而是劳动场景的“实用指南”。船工的“滩号子”节奏与行船力度精准匹配,“左舷用力哟——过险滩哟——” 的吆喝能让众人发力同步;采茶女的“摘青调”里藏着采茶诀窍,“一芽二叶哟——不碰枝哟——”的唱词实则是传授采摘标准。从耒阳豆油的古法酿造到衡东土头碗的食材配伍,更揭示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一方生计。耒阳多丘陵,黄豆易种,便有了“日晒夜露三个月,豆油香飘十里坡” 的酿造传统;衡东多溪流,鱼虾丰美,土头碗里的“全家福”便以河鲜为主,“泥鳅钻豆腐”“河虾蒸蛋”的搭配既显地域特色,又暗含“年年有余”的祈愿。一餐渣江米粉,从选米、磨浆到晾晒、烫煮,十八道工序承载稻作文明的精细;一盅糯米湖酒,要选重阳前后的新糯米,用南岳山泉发酵,封坛时还要埋入桂花树下,酿出的不仅是酒香,更是湘南生活的醇厚。
四时八节的仪式被赋予当代解读。春节和合精神在“贴春联”“拜年礼”中体现。春联必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暗含对家族团圆的期盼;拜年时晚辈要向长辈行“拱手礼”,长辈回赠“压岁钱”,实质是“尊老爱幼”的互动教学。端午爱国情怀藏在“裹粽子”“赛龙舟”里。粽子要用箬叶包裹,象征“包裹忠义”;龙舟赛前要祭龙头,船头挂艾草、菖蒲,既驱邪祈福,又暗合屈原“上下而求索”的爱国精神。七夕诚信观念体现在晒书“乞巧”中。读书人要将书籍搬到庭院晾晒,寓意“诚信治学,不藏谬误”;姑娘们“乞巧”时要向织女许愿“手巧心诚,不负良人”,将诚信视为立身之本。重阳孝道伦理则通过“登高”“敬老宴”传递,儿女要陪父母登南岳,寓意“步步高寿”;宴席上必上“长寿面”,面条要拉得细长,象征“福寿绵长”——作者敏锐指出,这些节庆实为传统道德的无形课堂,在吃喝玩乐中完成价值观的代际传递。
书中详录婚书格式、丧葬鼓乐、宗祠祭文,展现礼序如何维系乡土社会运转。婚书不仅是婚姻契约,更是“礼始於冠,本於婚”的文化载体,抬头必写“天作之合,鸾凤和鸣”,落款需有“媒人”“证婚人”“族长”三方签章,暗含“婚姻非儿戏,宗族共见证”的深意。丧葬鼓乐看似悲伤,实则是“慎终追远”的情感疏导,“开路鼓”“哭丧调”“安灵曲”三段式演奏,既让家属宣泄悲痛,又通过鼓乐节奏引导情绪从哀恸走向平静。宗祠祭文更是乡土社会的“精神宪法”,祭文中“耕读传家,忠孝为本”的训诫,“勤俭持家,睦邻友邦”的叮嘱,通过每年春秋两祭的诵读,将家族价值观刻进族人血脉。
最深邃处见真章。王船山“经世致用”思想如何渗透民间信仰?书中记载的“鲁班庙祭祀”给出答案。工匠们祭鲁班时,不仅供奉祭品,还要展示自己的得意作品,木匠献桌椅,泥匠献砖瓦,这种“以艺敬神”的方式,正是“学以致用”思想的民间实践。南岳香火为何融合佛道儒巫?张光友先生解析庙会签文、傩戏脸谱、风水罗盘,揭示其中的融合密码。签文里既有佛教“因果报应”的劝诫,又有儒家“仁义礼智”的教诲;傩戏脸谱中,“关公”是儒教忠义的象征,“钟馗”是道教驱邪的代表,“观音”是佛教慈悲的化身;风水罗盘的刻度里,既纳儒家“中庸之道”的方位观,又含道家“阴阳平衡”的自然观。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正是湖湘精神“敢为人先”的底层代码——因为不固执一端,才能不断吸收新养分;因为兼容并蓄,才能在变革中保持活力。
在书页翻动间,沉睡的衡州故事纷纷苏醒。对决策者而言,书中 “村规民约调解械斗”“庙会经济带动商贸”的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历史镜鉴。湘南某村曾因水源分配常年械斗,而清代村规民约中“轮流用水,旱季共担”的条款,经当地政府借鉴推广后,矛盾迎刃而解;南岳庙会在明清时便形成“香火会+商贸集”的模式,香客朝圣时顺带购买农具、布匹,带动周边数十个村庄发展手工业,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智慧,正被现代乡村文旅项目吸收。
游客持书如得密钥,可循“南岳朝圣路线图”体验深度文旅。书中标注的“朝圣三步骤”——先到南岳大庙“请香”,再登祝融峰“许愿”,后去祝圣寺“还愿”,附带各环节的礼仪禁忌:请香时要“心诚不还价”,许愿时要“一事一愿”,还愿时要“带当初许诺的祭品”,让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文化仪式的参与者。而散落异乡的游子,则在“方言童谣”“灶神祭词”中触摸血脉的温度。一位在深圳工作的衡阳人读罢书中《月光光》童谣:“月光光,照厅堂,阿婆讲古仔,孙儿听得忙”,忍不住落泪:“这是奶奶哄我睡觉时常唱的,多少年没听过了,看到文字就像奶奶在耳边呢喃。”
书中,七十年代衡阳乡间的一幕令人动容:孩童围着火塘听老人唱《二十四节气农事歌》,“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的歌声混着柴火噼啪声,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稻秸上,老人粗糙的手指在膝盖上打着节拍,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追问 “为啥清明要扫墓”“小满为啥要插秧”。张光友先生记录的不只是歌词韵律,更是口耳相传的文化传递机制——老人是“活态教材”,火塘是“天然课堂”,歌谣是“知识载体”,这种场景曾是衡阳乡村最常见的文化景观。如今,这份记忆以铅字形式进入图书馆、学校、书院,完成从口头到文本、从私域到公共的文化嬗变。在衡阳市某小学的“民俗课堂”上,老师正带着学生朗读《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孩子们还根据书中插画,用彩纸制作“节气转盘”,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衡州方域风情》的深意,恰在于它让沉睡的集体记忆在墨迹中苏醒,化作异乡人触摸衡阳的温暖触角,凝成当地青年血脉里不褪色的文化基因。它记录的不仅是习俗,更是一个地域的精神图谱,是稻作文明的精细与坚韧,是山水滋养的包容与灵动,是世代相传的诚信与忠孝。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说教,却在一碗米粉、一曲歌谣、一场仪式中,让读者读懂衡阳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性格密码,理解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源头。
当渣江米粉的热气氤氲了眼镜,当湘江渔歌的调子偶入耳畔,那些被文字定格的烟火故事,便从书页间升腾而起——在每一个翻开它的人心里,衡阳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成为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重逢。这种重逢,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触摸传统的温度;让我们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重新确认自身的根脉。张光友用六年光阴书写的,不仅是一部民俗典籍,更是一份对乡土文化的赤诚守望,这份守望,终将让衡州的千年烟火,在方寸书页间永远明亮。
(作者简介:王克修,湖南省委党校二级教授,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钦点智库文化书院建设委员会主任,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克修
编辑:张广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