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在“记忆的战场”追求历史的正义
2025-08-15 12:45:59 字号:

好评中国丨在“记忆的战场”追求历史的正义

□陈晓丹

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如何看待历史纪念,在主流声音之外,舆论场上出现一些杂音。如有人说“日本已不是当年的日本,我们依然在历史的长河里刻舟求剑”,还有人说《南京照相馆》等电影“靠沉湎仇恨来体现自尊”,这些显然是一种需要纠偏的错识认知。

那段历史铭刻在所有爱好和平者的心中,正确、理性、客观看待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不容分说。

如在革命老区平江县,耸立着很多抗日英雄纪念碑,就是无数生动的铭记历史的例子之一。在著名的平型关大捷中,平江有90余人参加,其中伤亡30余人。为纪念从平江走出去的抗日英烈,也为纪念无数在湘北战场牺牲的无名英雄,这座红色县城“勒石以记”,用高耸的纪念碑镌刻历史,表达对英雄永远的怀念与崇敬。

IMG_8523.jpg

平江县高头坳的抗日英雄纪念碑。陈晓丹摄

铭记历久,是为了面向未来。

我们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变化,不能割裂了历史的连贯性,或者偷换概念,将反思战争罪行与经济发展合作对立,将历史反思误解为仇恨,把未来建立在遗忘历史之上。否则就与日本右翼鼓吹的“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遥相呼应,令亲者痛而他者快,这无疑是对中国14年浴血抗战历史的轻视和抹杀。

毛泽东曾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历史孕育真理,能与时间抗衡。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在日本右翼企图淡化侵略、日本对战争反思不足的情况下,唯有千千万万人“勒石以记”,才能保护历史真相,避免军国主义复燃,历史错误重演。

如何看待历史,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时代的车轮碾过。80年过去,怎样让未经历战争的新生代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就在于我们怎样守护“记忆的战场”。更应当注意的是,在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信息洪流中,我们切不能迷失道路,成为“史盲”。

随着抗战记忆撞上代际断层,老兵慢慢凋零,我们不仅要记住这段历史,更要传递伟大的“抗战精神”。尤其在短视频、游戏、AI生成内容成为新“历史课堂”的语境下,如何培育好的青年人的价值观、历史观,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重要课题。

自然而然,要改变抗战历史的网络失语、戏语、乱语状态,就得重塑技术伦理边界,用网络的方式“勒石以记”,让历史共识突破算法茧房,打赢民族记忆的保卫战。这不仅关乎人心的争取,更是历史观的博弈。

保护正确的历史观,是为了追求历史的正义。

对于抗日战争的惨痛创伤,有人拒绝回忆,说“总是记着恨,有什么意义”。

可以说,“记着恨”正中了日本右翼势力的谎言传播陷阱。战后的日本从未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右翼分子诋毁南京大屠杀等铁证,妄图抢夺“记忆”,再造一个“历史”。他们粉饰侵华战争,混淆国际视听,也影响着部分不明真相者。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历史真相只会在谎言和遗忘的暴击中越擦越亮,显示出真理的高贵。只有揭露历史真相、传播历史正义、缅怀民族英烈,才能让正确历史观赢得主动,再次凝聚起全民族的共识。

往事并不如烟,未来更加生动。真正的和解,是对历史真相的开诚布公,对历史正义的全盘接受,对历史研究的高度客观。只有走出偏执、仇恨与狭隘,和平与发展才能成为国际交往的美好旋律。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姜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