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宇(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从以刀耕火种为代表的原始文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核心命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准确把握,更揭示了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生态智慧结晶,也是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更是通向未来新的文明形式的可行路径。
一、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里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不是简单的对大自然崇拜,而是人对天地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易经》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自然;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都有自身的运行法则,人的能动作用在于顺,而不是逆——去扼杀自然生命的本性;宋代张载提出“物与民胞”,把孔子的仁心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
在西方工业文明进程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曾盛行一时,把自然当作无限索取的资源库,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促进人们使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征服自然,笛卡尔也主张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这种思想促进了工业革命的爆发。然而,却也埋下了生态危机的隐患。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德国莱茵河污染等都引起人们对于西方发展模式的思考,在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以及《寂静的春天》等著作当中都提到了人与自然间是唇齿相依、彼此相联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理解人和自然关系的方法论,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人必须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和氧气才能活下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自然界的报复”,告诫人类要深刻反思破坏生态环境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这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理论来源。我们将传统生态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为破解全球性生态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警醒:和谐共生的时代必然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不断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森林被大面积砍伐使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少;耕地遭到严重破坏,水资源缺乏……这种危情早已不是地方性的问题,更是关乎全人类存亡的危机。
中国在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同样也遭遇过生态环境的阵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结果是河流发黑、天空变灰、土地变脏,污染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应有之义。中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落实,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为世界各国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每个国家的发展选择,也是全人类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和谐共生的路径探索
走绿色发展之路,就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我国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均列世界第一位;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2013—2023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6%,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论。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破了过去的条块分割,做到了一体规划、一体保护、一体修复。比如黄河流域,我们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对长江经济带而言,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于京津冀地区,则是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制度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我国坚持全方位布局、系统化构建、多层次推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法律制度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逐步建立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
四、未来文明形态的价值指向:和谐共生的终极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时,人的生存质量便会受到影响,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制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重大论断,深刻阐明环境与民生的关系。无论是城市公园的大面积扩容,还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大改造;无论是保证饮用水的安全,还是空气变得越来越清新……如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幸福感越来越高,安全感也越来越足。
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不再是自然界面前单纯的统治者,而是同自然界相和谐的整体的一部分;生产不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的生产,而是在最适合人类自身的条件下的一种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的整体性发展新格局,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生态文明新道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二元对立思维,体现出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传统智慧到现代实践,从中国方案到全球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大进程势不可挡。城市中出现了飞迁而过的候鸟,乡村有晶莹剔透的溪流蜿蜒而过,草原上演绎着小生灵们的奔跑飞驰,这些都是美丽的、让人欣慰的画面。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动摇,就一定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研究”(23B0205)的研究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潘俊宇
编辑:姜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