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读懂银幕上的抗争与觉醒
2025-08-19 12:07:11 字号:

好评中国丨读懂银幕上的抗争与觉醒

□谢志远

当东极岛渔民在巨浪中摘下草帽集体出海,当无名小妖在浪浪山头仰望星空,当蛟龙队员即将从48帧高帧率呈现的海水中破浪而出……今年暑期的中国银幕,正被一股抗争的洪流席卷。这些看似类型迥异的作品,在历史纵深与当代精神之间,谱写了一曲曲觉醒的壮丽诗篇。

无论是《南京照相馆》《东极岛》,还是《浪浪山小妖怪》,暑期的电影用镜头刻画出平民英雄的集体肖像,他们不再是历史宏大叙事的背景板,而是以血肉之躯担起抗争旗帜的主角。

《南京照相馆》中,暗房里的血色药水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保存历史证据的小人物,用“一盒被调包的戏曲胶片”完成对民族记忆的守护。导演以“传递真相替代感官刺激”的克制美学,让历史显影于当代观众的心灵底片。当老金在枪口前高喊“看好了,这才是中国山水”,当阿昌浑身是血护住底片,这些虚构角色以最朴素的姿态,诠释了何为“中国人的脊梁”。

在舟山东极岛实景搭建的渔村里,《东极岛》将镜头对准1942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的中国渔民。面对日军追杀的炮火,这些普通渔民如“神兵天降”般营救1816名英军战俘,用行动撕碎侵略者掩盖罪行的阴谋。渔民们集体摘帽出海的瞬间,燃起的不只是剧情高潮,更是“心中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观众在IMAX影厅的海浪冲击中感受到的,正是那份源自生命本能的勇气。

而《浪浪山小妖怪》则以动画形式重构了抗争的隐喻。四个草根小妖——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草根取经团”,假扮唐僧师徒踏上西行之路。这些“平凡却有力量”的小妖怪,恰似现实生活中努力打拼的普通人。当它们斩获令人惊讶的票房成绩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精妙画风,更是“凡人之躯行神明之事”的精神共鸣。

在技术与艺术的交汇点,这些影片以创新表达传递抗争精神。

《东极岛》剧组历时六年筹备,完成“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水下实拍”。当钢铁巨轮撕裂海水的画面震撼袭来,当滔滔水涡吞噬天地,技术的突破服务于历史的还原。观众席中响起的“太爽了”的惊呼,可以看作是被影像唤醒的民族血性在激荡。

而《浪浪山小妖怪》则在传统水墨与现代动画间找到平衡点。虽然部分观众批评其“失去了《中国奇谭》中置身事外的轻盈气质”,但当小猪妖在星空下发出“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的喟叹时,水墨点染的夜色所承载的,正是所有平凡生命去看更大世界的共同渴望。

《蛟龙行动》特别版历经半年潜心调整,即将用“48帧高帧率”技术为军事动作片重新定义观影体验。据了解,水下戏份中的水波流动与光线折射无限贴近人眼真实感知,在IMAX影厅里将放大为“被海水包裹的窒息感与蛟龙队员破水而出的爆发力”。这种技术革新不是炫技,而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战场前线的生死抗争。

唤醒记忆与认同,这些作品在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长廊。

在《南京照相馆》引发的激烈争论中,反对者质疑“反复揭开历史伤疤的意义”,但影片最终以艺术的力量作出了回答:当年轻观众红着眼眶走出影院,说着“走,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看”。就这样,历史记忆通过影像完成了代际传递,让三代人共同思考“如果换成我们,会怎么做”。

《蛟龙行动》特别版选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映,青岛东方影都将“龙鲸号”船坞基地转化为国防研学空间。观众将可以从电影中的潜艇模型触摸到真实的大国重器,从视听震撼走向精神启迪,这种“影院-实景”的体验闭环,必将进一步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

而《浪浪山小妖怪》中“刷锅梗”引发的全场笑声,是当代年轻观众与小妖怪跨越时空的身份认同。当小猪妖为大王刷锅的身影被投射到现代职场,动画寓言拥有了穿透现实的锐度。正如网友感慨:“他们像你我,平凡却有力量”。

在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上,这些电影呈现多元抗争的美学实践。

《蛟龙行动》特别版针对春节档“排片不足”的遗憾,对叙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聚焦于高燃动作核心”,在给观众带来“直接开干”的畅爽体验的同时,包裹着的是军人血性的精神内核,是钢铁城墙、不屈不挠的美学诠释。

《东极岛》在战争类型框架中注入作者表达。管虎与费振翔的联合执导,使影片既有“渔民浴血反杀”的商业爽感,又有“手刃敌人时迸发的野性”背后的人性叩问。当阿赑红眼挥刀、阿荡血扑敌舰的动作场面引发“燃起来了”的喝彩时,深层涌动的其实是中华民族面对压迫时的集体心理图景。

《浪浪山小妖怪》则大胆解构经典IP。当小妖怪们戴上自制僧帽、拄着树枝禅杖,笨拙地模仿唐僧师徒时,取经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对宿命的反叛。这种“以荒诞写崇高”的手法,恰如网友所言:“比大多数真人电影更真人”。影片在保留动画趣味性的同时,完成对主流叙事的温柔挑战。

放眼今年暑期的中国电影,无论是从浪浪山头到深海战场,还是从历史暗房到当代影院,竟不约而同地以多元视角共筑着抗争精神谱系。当《南京照相馆》的底片显影真相、《东极岛》的渔船劈开怒涛、《浪浪山》的小妖仰望星空、《蛟龙行动》的潜艇潜入蔚蓝,这些影像共同谱写着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诗篇。

而当《南京照相馆》用“带血色的药水”暗示屠杀,当《浪浪山小妖怪》让小猪妖的竹筏漂向未知的远方,这些电影让历史不再尘封于教科书,让英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雕像,而是可感可触的生命存在。同时,这些作品也某种程度上向观众表明:真正的抗争叙事不需要口号式的煽情,克制的美学反而更有千钧之力。

当观众走出影院,或许会记得《南京照相馆》里从求生本能转变为保护罪证底片的勇士苏柳昌,或许会回想《东极岛》里渔民集体出海的剪影,或许会哼起《浪浪山小妖怪》里小猪妖的小调,但更深层的收获,应当是在影像激荡中完成的精神觉醒——在平凡中看见力量,在黑暗中相信光明,在压迫中选择抗争。

这或许正是中国电影给予时代最珍贵的馈赠。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谢志远

编辑:李意一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