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佩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是党中央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基层治理痛点难点的又一重要举措。文件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更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将减负要求转化为实干行动,在落实中见真章、求实效。
坚持以上率下,拧紧责任链条。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强化责任传导。各级党委应带头落实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应主动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把深入贯彻《若干规定》与党委中心工作共同部署,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违规吃喝等一体推进,按照文件要求,精简考核指标,明确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工作导向,督查考核不看虚功,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将基层干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作为重要指标评估减负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从本级改起,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引导和带动各级各单位将文件精神融入日常,推动减负责任层层落实,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此前,一些地方存在“上级只提要求不带头”的现象,而近年来,多地发文明确压缩会议、减少文件,层层落实责任,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
聚焦痛点堵点,靶向精准施治。形式主义的“痛点堵点”具体表现为“方方面面”的繁文缛节、“层层加码”的工作要求和“流于形式”的考核评价。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正确方法去除繁文缛节,把精力集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以严谨程序优化文山会海,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杜绝“行政打压”;以硬核举措改进考核评价,将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价、干部意见与群众意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参考,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办实事、求实效。
推动治本深化,构建长效机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的存在,既有思想认识、政绩观偏差的原因,也有领导方法、制度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必须系统施治、综合施策。针对普遍发生的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建立清晰明确的制度规范,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起基层减负主体责任,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坚决纠治。通过减少会议数量、共享调研数据、合并走访路线等方式挤掉形式主义“水分”;借助“减负在线”“码上减负”等数智工具发挥数字化改革优势,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推动减负工作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构建从“发现问题”到“落实整改”再到“建章立制”的闭环机制,以制度创新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减负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减负成果能够持续巩固、长效保持。
为基层减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需要长期坚持。《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制度遵循,但落实成效最终要靠基层干部的实干担当来体现。基层干部要以文件精神为指引,将减负带来的“轻装上阵”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在新征程上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诠释担当、用工作实绩回应期待,让减负赋能的成效真正惠及群众、推动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柳佩瑶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