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新民学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前奏与基石
2025-07-04 12:07:29 字号:

新民学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前奏与基石

□段浩盈(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宿一兵(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长沙岳麓山下的新民学会旧址,青砖黛瓦间仍留存着百多年前青年们的热血印记。1918年4月14日,一群进步青年在长沙蔡和森家中成立新民学会。新民学会70余人中,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者达32人,其中包括毛泽东、何叔衡等中共一大代表。回望历史,新民学会以思想觉醒、组织创新与人才锻造三重奏,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思想觉醒:马克思主义在湖湘大地的燎原之火

(一)思潮激荡中的真理求索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等派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连年混战。1913年至1920年间,谭延闿、汤芗铭和张敬尧等军阀交替统治湖南,百姓陷入“兵灾匪祸交乘,苛捐杂税繁兴”的苦难境地。与此同时,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加剧对华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在青年知识群体中此起彼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为迷茫中的中国青年送来马克思主义。1918年成立初期,深受《新青年》“民主”“科学”思想感召,新民学会会员们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在长沙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头等地频繁集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学会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理论探索。当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以磅礴气势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份由他创办的刊物,创刊号2000份在长沙一日售罄,紧急加印2000份后仍供不应求,发行范围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多个城市。《每周评论》评价其“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成为南方传播新思想的标杆。

(二)跨洋书信中的建党先声

1919年至1920年,中国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热潮。新民学会也发动组织了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蔡和森在法勤工俭学期间,克服语言障碍,阅读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致信毛泽东,提出建党主张:“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于9月16日再次写信强调“党组织为极集权的组织,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并主张制定严格的入党条件。1921年1月,毛泽东复信蔡和森,盛赞“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补充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几封跨越山海的“建党意见书”,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全称,为党的理论建设埋下关键伏笔。

二、组织创新:政党建设的早期实践样本

(一)制度创新中的民主基因

新民学会打破传统文人社团“清谈误国”的积弊,建立起近代中国进步团体中少有的较严密组织制度,对会员的入会条件、权利义务、组织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入会需有两名会员介绍,并经评议部审查通过;会员需定期缴纳会费,参加会议和活动;学会还建立了民主选举制度,定期选举产生负责人,保证了组织运行的规范性和民主性。学会重视组织生活的开展,通过定期集会、组织社会调查等方式,增强会员的组织纪律性和凝聚力。在每次集会,会员们围绕时事政治、社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达成共识。1921年新年大会上,会员围绕学会宗旨展开辩论,经过激烈的商讨,确定“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学会宗旨,毛泽东同何叔衡等12人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并表示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种规范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民主集中制的早期实践,与后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理念高度契合,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群众运动中的组织淬炼

1919年12月,“驱张(敬尧)运动”,成为新民学会组织能力的重要试炼。当时张敬尧在湖南横征暴敛,甚至将第一纱厂等企业变卖抵债,引发民怨沸腾。12月2日,长沙学生、市民万余人在教育会坪焚烧日货时,遭到张敬尧军队开枪镇压。学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赴京,在琉璃厂设立平民通讯社,每日发布《驱张宣言》,揭露“张贼祸湘十大罪”。在京期间,代表团七次到北洋政府国务院请愿,联合湖南籍国会议员提出弹劾案,并策动上海《申报》《民国日报》等媒体连续报道。全国舆论压力下,张敬尧于6月11日率部逃离湖南。这场运动中,学会首次展现发动群众、舆论斗争、跨区域协调的能力,其先舆论造势、再组织联动、最后政治施压的斗争策略,为后来党组织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等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人才锻造:从新民学会到中共一大的骨干力量

(一)开放进取的湖南青年

新民学会存续三年间,会员从21人发展至70多人,32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包括出席中共一大的毛泽东、何叔衡,以及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值得关注的是会员们在早期党组织中的核心作用:毛泽东领导工人运动、创办工人夜校,以其卓越领导才能和深邃思想见解传播先进思想,启发工人阶级阶级觉悟,推动工人权益的实质性争取;蔡和森担任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主编,撰写政论文章130余篇,对激发民众革命意识、推动革命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向警予当选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领导上海丝厂女工大罢工,被称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二)实践锻造中的革命品格

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不仅自己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还积极向国内会员介绍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并系统阐述建党主张。向警予则将学会男女平等的理念付诸实践,1919年发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率领周南女校及长沙各女校学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争取教育平等权。她在《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中提出:“女子解放的问题,是新思潮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社会改造的一个根本问题”这种将理论探索与社会运动结合的实践品格,成为新民学会会员的共同特征,使他们成为早期党组织的中流砥柱。

从思想启蒙到组织建构,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新民学会以“先锋姿态”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更能读懂:唯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引、以严密组织为支撑、以青年人才为根基,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开辟民族复兴的航道。在新民学会旧址的陈列馆里,珍藏着会员们当年使用的煤油灯、手抄本和会议记录。这份精神遗产穿越百多年,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回响。这或许是对新民学会最好的历史呼应,也是新时代青年最珍贵的精神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段浩盈 宿一兵

编辑:姜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