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梅
在副热带高压掌控下,我国中东部正经历今年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多地开启“烧烤”模式,不仅白天热,晚上也不消停。在这样的高温“烤”验下,大家的状态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被热得幽默细胞爆发,网上段子层出不穷。什么“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打败我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热”,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人调侃,这天气,对象跑了都懒得追,毕竟在高温下挪动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勇气。这些幽默的话语,虽是人们面对高温的自我调侃,却也反映出大家在极端天气下的无奈。
可别以为高温仅仅是让身体遭罪,它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很多人都感觉到,天气一热,情绪也变得和天气一样“火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当气温超过32℃时,人体的负面情绪、压力和疲劳感会显著增加。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与舒适温度(23℃)相比,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可以预测心理压力增高0.2%。持续的高温,会让大脑中的下丘脑这个“小指挥官”忙得焦头烂额。它不仅要努力调节体温,还要兼顾情绪调控,一旦工作量超出负荷,体温和情绪调节就容易陷入紊乱,各种心理问题也就接踵而至。烦躁、易怒、焦虑、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纷纷找上门来。
情绪“中暑”不仅危及人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带来社会安全风险。高温天气中,做好物理防暑降温之外,预防“情绪中暑”也很重要。
尤其是露天户外劳动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外卖员等室外作业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爱。用人单位可采取轮换作业、错峰作业、避开高温时段作业的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劳动者工作时间,充分保障高温期间劳动者的休息权利。近年来,社会各方也合力开展“送清凉”工作,为户外劳动者撑起了情绪“遮阳伞”。
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特定群体,也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比如儿童青少年,高温可能让他们情绪烦躁,难以集中精力学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面对高温心理上可能会更加脆弱;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高温还可能诱发疾病,加重心理负担。社会各界,特别是各基层党组织都应当行动起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普及夏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家对高温下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对于不同人群,还得有个性化的心理减压方法。对儿童青少年可以限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多参与社交活动;老年人则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保持适当社交,参与社区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对成年人来说,要学会在高温中给心理“降降温”。从日常生活层面来说,调节好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适当午休,让身体和大脑都能得到充分休息。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钙、镁等营养元素的食物,像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水分也要及时补充,别等口渴了才想起喝水。闲暇时,趁着清晨或傍晚气温稍低,出门散散步,或者选择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舒缓压力。情绪管理技巧也得掌握起来。当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冒头时,别压抑它们,试试深呼吸,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呼气,重复几次,情绪或许就能渐渐平稳。培养点积极的兴趣爱好也不错,画画、听音乐、读书,沉浸其中,心理压力不知不觉就减轻了。最后如果靠相关调节仍觉得情绪不容易受控制,就要及早就医,寻求帮助。
高温天气虽难熬,但只要多加关注和留意,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做好心理调适,可以预防并化解“情绪中暑”。保持内心的清凉与平静,用更加健康的心态,度过炽热的夏天。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姜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