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婷婷
7月2日上午,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如何在数字时代浪潮中筑牢青年意识形态阵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思政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精准赋能青年思政教育、激活青春动能开辟了新路径。以技术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更是筑牢青年意识形态阵地、培育堪当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为此,亟需畅通“数字路径”、丰富“数字教材”、打造“数字课堂”,在数字化浪潮中谱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青春华章。
畅通“数字路径”,在精准识别中实现因材施教。面对日益复杂、开放的数字环境,学生的思想动态、思维表达、行为习惯体现着新的时代特征。思政课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畅通数字路径,摸清思想底数,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借助主动辨识、无感采集等智能手段采集数据、挖掘信息,精准捕捉学生思想变化态势、日常学习轨迹,深入挖掘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想动态等多维度信息,利用算法程序生成“数据画像”,做到教育对象的精准化。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信息收集功能、大数据信息分析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思想动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工作策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丰富“数字教材”,在精准供给中实现协同育人。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思政课就会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要搭建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共享和交流一体化平台,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加工、提炼,建设在线示范课程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立体化、菜单式教学内容。要利用数字技术将红色文化、经典著作、校史资源、博物馆等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线下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实现云端阅读、在线参访,拓展教学内容。要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动态更新,借助大数据技术及时将实时社会热点融入教学内容中,建立动态更新、实时共享的“资源池”,实现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要依托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化推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和兴趣偏好等个性化特征,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进行数据筛选,以分众化、差异化的方式推送给学生,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供给。
打造“数字课堂”,在精准定位中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是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依托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方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打造可视化教学场景,虚拟还原各个历史时期的场景,使思政课内容以立体化、直观化的方式“活”起来,通过人机交互,使学生穿越时空与英雄人物、历史对话,邀请行业专家、教学名师、劳动楷模等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场景,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论认同、增进爱国情感、激发实践动力。要创新教学模式,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实现课前“云端”知识前测,课中深度学习、系统理解理论知识,课后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云平台实践,有效发挥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合力,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廖婷婷
编辑:李意一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