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城区。彭雪飞 摄
□王言虎
醴陵城市形象传播的密匙在哪里?
打造网红城市,似已成为时代显学。淄博、“尔滨”、天水、阿勒泰轮番登场,俨然某时某刻的“当红炸子鸡”。因为显露可观的收益,便也让一众城市心向往之,期待哪天迎来自己的“天赐富贵”。
醴陵,这座湘东小城,实事求是地说,当然算不得什么网红城市,因为她从来没有被泼天的流量所眷顾。这并非是说,醴陵没有成为网红的潜质,而是想表达:要成为网红,实在需要太多机缘巧合。很多城市的爆火,不过是撞见了一个因缘际会的因素。这个因素,往往说不清、道不明,猜不透,测不准。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本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没什么规律可循的。
尽管,醴陵没有像一些网红城市那么出圈,但近年来,得益于独具特色的资源,以及城市形象传播上的主动发力,其也逐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走向“声名远扬四海闻”。
这一过程,可以借助传播学中的符号传播理论来理解。该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将信息、意义等内容转化为符号进行传播,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受众认知。这个符号,可以是某个数字、某种艺术、某个品牌,或者某种仪式,等等,不一而足。符号传播的价值不容小觑。福柯说,符号即权力。
那么,醴陵的城市符号是什么?
陶瓷产业,无疑是其最具辨识度的符号。作为釉下五彩瓷的发源地,醴陵的陶瓷在国内外都占有一席之地。从传统的瓷器制作到现代的陶瓷文创,从声势浩大的陶瓷博览会到风靡年轻人的“捡瓷热”,醴陵的陶瓷早已不只是日用品,而是艺术品与文化载体。触摸一件件精美瓷器,游客不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也能感受到这座千年小城跃动的文化脉搏,体会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醴陵陶瓷又并未耽溺于传统小而美的作坊生产模式,而是主动融入现代化大生产,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陶瓷产业带,使醴陵陶瓷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表。
五彩陶瓷小镇。彭雪飞 摄
如果说陶瓷是醴陵的“硬核”招牌,那么烟花则是它的“浪漫”名片。醴陵的烟花产业不仅规模庞大,更在文化传播上独树一帜。国际烟花节、花博会、烟花灯光秀……醴陵通过这些活动,将烟花从一种消费品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烟花的绚丽不仅点亮了夜空,也点亮了醴陵的城市形象。烟花易冷,但记忆永存。醴陵烟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让醴陵的城市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正如一个个符号本身就是计之不尽的,醴陵的城市符号也绝非只有陶瓷与烟花,譬如她的红色资源,譬如她的书院文化与地方民俗,也都是醴陵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物。它们组成一道“符号集束”,让醴陵城市形象,不再是冰冷的建筑、沉默的砖石、俗套的旅游景点,而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鲜活又跳跃的灵动肌体——说到底,这都属于文化。
所谓文化是城市传播的“大道至简”。任何城市形象的包装,都离不开文化。北京的故宫与长城,西安的兵马俑与大雁塔,巴黎的卢浮宫与埃菲尔铁塔……这个世界上所有有魅力的城市,都是靠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濡染。美人香草,木瓜琼瑶,历史与文化,就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符号得以彰显,让人们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城市形象的制造与传播。
醴陵,比不得那些声光动人的大城市,或许也不能与历史文化资源条件更优渥的小城媲美,但她就是醴陵,是独一无二的醴陵。她应该初心恒定,有所坚守,以陶瓷与烟花为主要媒介,延续历史的温度,守住文化的标识。城市形象传播从来不是缺什么补什么,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传播方式上,醴陵可以利用的方式还有很多。万物皆媒时代,一切都是城市形象传播的触点与机会。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弱水三千,不惟一瓢可饮。通过多维度的文化传播,醴陵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城市形象,在这场城市注意力争夺战中卡住生态位。
要牢记: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产业和资源,还在于如何通过符号讲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人们爱上它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