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湖湘风华录丨莲池悟道:理学开山祖的思想风骨
2025-07-22 16:34:22 字号:

湖湘风华录丨莲池悟道:理学开山祖的思想风骨

周敦颐_2.jpg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周敦颐故居。

□杜宏丹

在中华思想史上,北宋是一个群星璀璨、思想勃发的时代。而在理学(道学)这一深刻影响了后世近千年思想体系的宏大构建中,一位籍贯道州营道(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学者,被尊奉为无可争议的开山祖师,他就是周敦颐。他的思想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奠定了宋明理学的根基,其简洁而深刻的哲学著作与高洁的人格魅力,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出生于湘南道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早逝,随母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少年时他便展现出好学深思的特质。成年后,凭借舅父恩荫和自己的才干,步入仕途,在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地担任了一系列地方官职,如分宁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令、南昌令、郴州知州、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等。虽然他官位不高,但所到之处,公正廉明,尽力为民谋利,颇有政声。

周敦颐最为卓越的贡献并非其政绩,而在于其深邃的哲学思考。身处儒释道三教思想激荡融合的大背景下,他自觉承担起“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重新阐释了儒家经典,提出了一套关于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与发展以及人性修养的系统理论,奠定了理学的基本框架。其核心思想体现在两部极其精炼的著作中:

一是《太极图说》—— 宇宙生成论。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文献。周敦颐以一个简洁的《太极图》为核心,配以短短的249字说明(《太极图说》),构建了一个宇宙演化的模式。核心思想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从“无极”到“太极”,动静交互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运行构成四季万物,最后化生人。这个理论简洁地解释了宇宙万物的起源、结构和演化过程,将自然哲学与伦理哲学统一起来。

二是《通书》—— 伦理人性论。《通书》是《太极图说》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和落实,共四十章,围绕“诚”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周敦颐认为,“诚”是最高的道德本体和境界,“诚者,圣人之本”。“诚”源于“太极”的本性,是天道落实到人道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人性本于太极,天赋本善。人之所以有不善,是因为被外界的欲望所蒙蔽。因此,修养的目标就是要“主静”以达到“无欲”,通过“思”的功夫,去除私欲蒙蔽,复归“诚”的本体状态,最终达到“圣人”境界。他强调修养的根本在于“无欲”,而“无欲”则能心境清明、公正无私。

image.png

周敦颐。资料图

周敦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者。他一生清廉正直,不求闻达,不媚权势。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故居旁有溪,名濂溪),筑室讲学,以志其人生旨趣。其短小精悍、文笔优美的《爱莲说》正是其人格理想的生动写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用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保持高洁品德;“中通外直”象征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象征不攀附权贵、不牵扯无谓枝节;“香远益清”象征美德传播远方,影响深远。

他以“莲,花之君子者也”自喻,与贪慕富贵的“牡丹”(象征世人)和避世隐居的“菊花”(象征隐者)相比,表达了对积极入世、保持人格独立、坚守道德理想的君子人格的推崇。此文流传千古,“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形容高洁之士最经典的警句。

周敦颐开创的学术道路,被后世二程(程颢、程颐)所继承和发展,并由朱熹集大成。他建立的宇宙论体系(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和以“诚”为本、以“主静立人极”为核心的修养论,成为宋明理学的基石。他重新高扬了先秦儒学的心性道德论,启发了后世儒家内向化、本体化、体系化的发展方向。

周敦颐,这位从湘南永州走出的先哲,以他虽不丰厚却无比精深的著作和清廉高洁的品格,在中华思想史上刻下了不朽的印记。他的《太极图说》首次系统地勾勒了宇宙的生成图景;他的《通书》为儒家道德寻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他的“诚”论与修养方法为后世士人指明了修身方向;而他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更是激励了无数身处逆境而能坚守节操的仁人志士。作为理学的不祧之祖,周敦颐如一朵高洁的莲花,其思想的芬芳与人格的光辉,穿透近千年的时光,仍然浸润着湖湘大地并泽被整个中华文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杜宏丹

编辑:李意一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