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哲
近年来,“不随意通报排名”“破除唯数据论”成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抓手。然而,一些地方在考核机制上却悄然异化:表面上取消公开排序,实则以只给分数不排名、末位单独提醒和结果内部掌握等方式搞“隐形排名”,让基层减负在“不排名”的表象下“空转”,不仅没给基层松绑,反而以更隐蔽的方式增添新负担,值得警惕。
“隐形排名”对基层的危害不容忽视。就干部干事状态而言,它使基层干部继续陷入“数字博弈”的内卷中,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倾听群众呼声的热忱,在“怕失分、求高分”的焦虑中渐失,最终形成“重数据轻实效”的工作偏移。从政策落地实效来看,基层为了在内部对比中不落后,不得不围绕打分指标“精准发力”,导致政策执行从“因地制宜”异化为“因分制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渐行渐远。于干群关系来讲,当干部把精力耗在数据比拼而非办实事上,会加剧群众对工作“表面化”的感知,最终侵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
“隐形排名”产生的根源,一方面是“以排名促压力”的思维惯性未打破。一些地方继续将可量化的数字视作考核唯一硬指标,觉得没有排名就没抓手、缺力度,又或是把“领导重视”当作加压由头,便继续沿用“隐形排名”维序原有的压力传导。另一方面是“以形式对形式”的减负空转未纠偏。部分地方通过建台账、列清单来彰显减负成效,却不愿触碰“以排名论优劣”等相关评价体系“深水区”,反而为“隐形排名”提供了生存空间。除此之外就是“以显绩代实绩”的考核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未构建差异化科学评价体系,仍将短期可见的“显绩”作为核心指标,对需要久久为功的“潜绩”缺乏应有考量,最终陷入越重显绩越依赖排名的误区。
破解“隐形排名”困局,关键要让考核回归“实效导向”,让减负落到“真处实处”。领导干部要带头破除“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以“头雁效应”推动“重实绩轻排名”从共识转化为普遍遵循,从根源上消解对隐性对比的路径依赖。其次要构建以群众口碑为标尺、以差异化为特征的考核体系,既看数据更要看实绩,既看报表更听民声,同时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发展基础设置个性化指标,避免“横向攀比”带来的无效消耗,让考核标准始终与基层实际同频共振。此外要畅通“隐形排名”线索反馈渠道,形成“敢抓敢管、常态长效”的监督氛围,确保基层减负不搞变通、不打折扣。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李睿哲
编辑:张广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