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抗战题材影视剧何以“长红常青”?
2025-07-16 11:38:24 字号:

好评中国丨抗战题材影视剧何以“长红常青”?

461f1db3f600f9f4c2aa69906dcfe10.png

抗战题材电视剧《亮剑》剧照。

李旺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抗战题材经典作品再度登上“重温经典”播出名单。作为其中的顶流,首播于2005年的电视剧《亮剑》曾创下5年内在各大电视台重播超3000次的纪录,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重播率最高的作品之一”,评分网站上28万人参与打分,得分高达9.5分。《亮剑》“长红常青”的现象并非孤例,在这个娱乐内容更新换代迅速的时代,抗战题材影视剧历经岁月洗礼,持续引发共鸣,究竟是凭什么能穿越时空,保持如此持久的热度?

抗战题材影视剧的生命力,在于还原民族抗争的历史现场,让观众铭记苦难、耻辱与牺牲。故事情节真实,是抗战题材影视剧最为打动人心的力量。如《亮剑》表现平安格勒战役,战士们踩着战友的尸体向前冲锋,在枪林弹雨中血肉横飞,倒下的躯体堆成山丘。《地道战》《小兵张嘎》《金陵十三钗》等经典作品同样以写实笔触还原抗战的智慧与艰辛。

《亮剑》中,演员们在零下20℃的太行山腹地冻到嘴唇发紫,说台词打颤却依然咬牙坚持,只为还原历史的凛冽质感。这种近乎“自讨苦吃”的创作态度,是对先辈的敬畏,更是对观众审美期待的真诚回应。剧组摒弃“神剧”套路,关掉“爽剧滤镜”,没有将严肃凝重的抗战场景描绘成轻松的“打怪升级”画面,而是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实事求是地还原历史。当真实成为创作的底色,抗战题材剧才能跨越时空,直抵人心,成为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而这正是抗战题材作品“屹立不倒”的根基。

传统抗战叙事中,英雄往往容易被“美化”甚至“神化”,而抗战经典作品则让角色回归到“人”的本质,让英雄成为观众可感可知的“身边人”。《亮剑》中的李云龙绝非“高大全”的完美英雄,他满嘴方言、违抗军令,却在战场上如猛虎下山、敢打硬仗。同样,《铁道游击队》中芳林嫂敢爱敢恨,《血战台儿庄》中普通士兵奔涌向前、浴血奋战……这些有血有肉的角色,勾勒出立体丰满、鲜活生动的抗战群像,极具感染力,引发了观众深层情感共鸣。观众看到的是无数普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同仇敌忾、勇御外侮,是那个时代不同层级、不同阵营的中国人为保家卫国而展现出来的热血与担当。

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让抗战题材影视剧价值超越了影视本身。《亮剑》中“面对强敌,哪怕实力悬殊也要毅然亮剑”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基因里的不屈意志;《红岩》中“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信仰,彰显出革命者的精神硬度;《鸡毛信》中少年的勇敢担当、聪明才智,蕴含着青少年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场景,在现实中不断激励、鼓舞、感化着当代人。从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到基层干部扎根乡村振兴现场,无数普通人正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亮剑精神”“红岩精神”。这让抗战题材影视剧的重播不再是简单的怀旧,而成为新时代奋斗者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

在影视行业追求“短平快”的今天,抗战题材经典作品的持续热播,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影视剧创作者当怀着“工匠精神”深耕内容,拒绝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在题材选择、剧情打磨、人物刻画上精雕细琢,打磨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影视剧传播应该善用新媒体手段,将经典内容以短视频混剪、知识科普、互动剧改编等年轻态形式二次创作,让经典片段在Z世代中“破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特殊的时刻,我们借助一部部抗战题材影视剧的重播,铭记国家历史,敬仰英雄前辈,崇尚爱国主义精神。缅怀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是为了连接当下与未来。让历史的回响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鼓舞我们奔涌向前,建设一个越来越美好的中国。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李旺军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