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敏(长沙县黄花镇人民政府)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也出台了《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若干措施》。基层工作中,“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屡见不鲜。“小马”有心奋进,却因力量有限,难以拖动沉重的“大车”,既阻碍了前进的步伐,也消磨了奋斗的热情。此时,为“小马”赋能,给“大车”减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作为“穿针引线”人,本应将精力放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可现实中,不少“大车”的负担源于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比如一些地方文件如同雪花般纷至沓来,有的文件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基层干部光是研读文件、领会精神就要耗费大量时间,更别说将文件要求落到实处。还有些会议,不管是否必要,都要求基层干部参加,参会成为“走过场”,真正能为工作带来的指导却寥寥无几。
“过度留痕”也是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一块巨石。某项工作还没开始,就要求准备好各类台账资料;工作进行中,忙着拍照、录像,只为证明“工作在做”;工作结束后,又要整理出厚厚的档案。曾经有位基层干部吐槽,为了完成一次迎检,他和同事们花费数周时间整理资料,原本用于走访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被严重挤压。这就好比小马在奋力奔跑时,却被要求不断回头系紧身上的绳索,前行的步伐怎能不被拖累?
给“大车”减重,要从源头抓起。上级部门应精文减会,切实提高文件和会议的质量。文件要做到简洁明了、务实管用,避免长篇大论、空话套话。会议要有的放矢,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干货,能通过电话、视频解决的问题,就不召集线下会议。同时,要改进考核评价方式,破除“唯台账论英雄”的观念,注重工作实绩,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留痕工作中解脱出来,不让“凡事留痕”绊住基层的腿。
在给“大车”减重的同时,要为“小马”赋能。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只有让基层干部掌握扎实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才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游刃有余。例如,在长沙县村级后备干部“星火”培训班,为村(社区)后备干部量身定制了“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实地指导农业技术与电商运营,后备干部们学以致用,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乡村活力迸发。
另一方面,要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的信任与支持。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当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上级部门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为他们撑腰鼓劲。曾经有一个乡镇在推行一项新的环境整治政策时,遇到了部分群众的抵触,上级部门不仅没有问责基层干部,反而与他们一起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调整工作方案,最终使政策顺利实施。
为“小马”赋能,给“大车”减重,还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社会各界应理解和尊重基层干部的辛勤付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让基层干部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为“小马”赋能,给“大车”减重,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基层减负,才能让基层这匹“小马”在广阔的田野上奔腾不息,为实现乡村振兴、国家富强的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孔维敏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