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流水人家。
□洪嘉鑫(中南大学)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以寥寥数语,将武陵这片神秘的土地带入了世人的视野。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避世的桃源仙境,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虽然这只是虚构的幻境,但现实中的武陵,如今坐落在常德,依然保留着那份恬静与美好,宛如书中所述的幸福生活。
魏晋士人诗酒寄才思。
魏晋遗风,酒香飘逸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诗酒文化蔚然成风。酒,不仅是社交的媒介,更是文人抒发情感、寄托思绪的载体。陶渊明本人就曾作诗《饮酒》二十首,其中写到“忽与一壶酒,日夕欢相持。”酒与诗人相遇,是知己相逢的洒脱畅饮,也是独行落寞时的自我疗愈。饮酒,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兴,更是他们抒发才情的依托。
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武陵酒应运而生。1972年,正值中华书局出版《陶渊明集》之际,中国白酒大师鲍沛生先生在师法传统酱香白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制出了独具风格的武陵酒。这款酒以其“名贵焦香、纯净柔和、体感轻松、健康优雅”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从此,世人得以借着武陵酒的酒香,去窥探那避世桃源的美好。
魏晋酒韵,文化瑰宝
翻开魏晋的历史,仿佛能闻到一丝酒的香气。在这个战乱连绵的年代,诗人或洒脱或纤细的情肠,都融入了那一壶壶佳酿之中。竹林七贤,作为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酒的影子。《世说新语》中关于他们的记载,十有八九都与酒相关。刘伶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嵇康小酌雅兴、与世无争,阮籍借酒避祸、托志酣饮……他们借酒抒怀,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
魏晋时期,由于时局的动荡,禁酒令的执行与否与当局的财政紧密相关。然而,禁令虽严,却挡不住名士文人对酒的热爱。曹操虽有“太祖时禁酒”之令,但也曾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陶渊明更是嗜酒,虽家贫不能恒得,却酿得一手好酒。这些名士们的饮酒风尚,不仅推动了酒文化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日城头山古遗址。
武陵传奇,岁月见证
武陵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500多年前的城头山先民时期。他们发现了自然酿造的秘密,开启了酿酒的序章。西汉高帝五年,城头山改名为武陵郡,而崔婆井的泉水,则成为了武陵酒酿造的秘密。
《武陵县志》记载:“山南麓有崔婆井,虚白指宅旁隙地为井,得泉甘洌如酒,人争食之。”到唐代,武陵崔家酒已经小有名气。云游道人张白曾写诗赞美道:“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
1952年,武陵酒的前身——原常德市酒厂在千年历史的酿酒遗迹“崔婆酒酿造旧酒坊”上建成。为了满足接待用酒的需求,湖南决定在当地酿造一款与茅台口感品质相当的酒。武陵酒厂的技术团队前往茅台酒厂学习,经过潜心研究和试制,终于在两年后成功试制出了武陵酒。
武陵酒以其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引用崔婆井的泉水为酿造用水,经过一年生产、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五年窖藏的精湛工艺,构成了一种极其精密而完整的酿造艺术。1988年,武陵酒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荣获“中国名酒”称号,与茅台、郎酒并列为三大酱香名酒,被誉为“南国第一酱”。
武陵酒魂,传承与发展
历经多年的发展,武陵酒已经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知名白酒品牌。其产品线丰富,包括武陵元帅、武陵上酱、武陵中酱、武陵少酱、武陵王系列、琥珀系列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武陵酒领军人物张毅超先生认为,秉承匠心、坚守品质,给消费者带来一瓶美好的酒,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理念。
武陵酒酿造工艺。
如今,武陵酒继续秉持着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口感,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它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每一位品酒者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魏晋的酒韵风华与武陵地区的独特魅力。
来源:红网
作者:洪嘉鑫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