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时光如此动人,嘀嘀嗒嗒流过四季,来到新的年景,告别所有沉郁,生出新的希望。龙年说龙,春节策划“书山述年•龙”,循着幽幽墨香,带您走进中华经典宝库,寻找中国龙留下的神秘痕迹。
今日品读:《易经》
《易经入门》 傅佩荣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张雨阳 摄
□管风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玉兔渐隐,青龙飞至。朗朗神州,桃符新替,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中华十二生肖中,龙最有力量,却是唯一找不到生物学样本的神异动物。然而,中国人自古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图腾崇拜,从蛮荒时代绵延至今,已融入精神血脉深处。
龙与中国人有何特殊关系?不如从浩瀚书海,寻找些蛛丝马迹。
《说文解字》定义中国龙的形象
龙,谁都没见过的神兽,会是什么样子?
甲骨文“龙”字,留下龙的远古形象:蛇形,身体蜿蜒,头上有角。此时,龙的形象还比较简单。
“龙”字的演变。图片来源:新华网
及至东汉,《说文解字》定义了龙的成熟形象:“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学者王符更提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可以说,龙的形象随时间推移不断丰富,随文字记载而固定。
《说文解字》(注音版) [汉]许慎撰 岳麓书社 张雨阳 摄
龙千变万化、能飞能潜、兴云作雨的神力,集九种动物之长的自然力,都寄托着人对龙的敬畏与崇拜。
划龙舟、包龙粽、舞火龙、吃龙门宴、摆龙门阵……
浪漫的中国人,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将龙的形象引入生活,从高高在上到融为一体,表达对未来的祈福,更提振信心与底气。
《易经》提出龙与人生六境
龙对中国人影响之深,超出想象。
翻开上古奇书《易经》,你才会恍然大悟。
这部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将人的一生分为六境,与六条“龙”紧紧相连。人生从起步到巅峰,与龙合一,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中华智慧,令人深思与认同。
汝城人民点燃巨型香火龙。
第一境,潜龙勿用。“潜龙”指人生起步阶段。此时力量弱小,没有话语权,没有能力资本。你只能像龙潜水底一般,不断修炼内在,静待花开。
用唯物辩证法看,就是等待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
第二境,见龙在田。“见龙”指人生崭露头角。积累足够的实力后,得天时地利人和,就要厚积薄发,大胆表现,在社会和职场小试啼声,有所作为。
第三境,终日乾乾。“君子终日乾乾,不敢言苦”。此时事业稳定,反而要以“惕龙”防止骄傲自满,保持忧患意识。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知道“船到中流浪更急”不进则退的道理。
湘潭“火龙舞”表演。
第四境,或跃在渊。机遇稍纵即逝,以“跃龙”之势抓住机遇,抓住了一飞冲天,抓不住就落花流水春去也。“跃龙”一方面要求能力达到极限,另一方面要有破釜沉舟之勇,能承担跌落谷底的痛苦。
第五境,飞龙在天。跃过龙门,即到《易经》所指“九五至尊”的“飞龙”状态。人生达到巅峰,事业圆满。望众山在下,前无所进,难免心生孤寂与惶恐。此时需要的,不是前进不止,而是知进退。
第六境,亢龙有悔。阳盛阴衰,物极必反,人生到达极致,后面必然是下坡路。亢龙有悔,顺应人生下坡路,洞悉好坏相衍是天地常态。安稳而退,保持一定高度,也不失为以退为进的一种获得。
潇湘舞龙大会。
《易经》的哲学智慧,直指龙与人关系的内核。
易,变易,不易,都是以“易”为原点,永恒的变通才符合自然规律。这既是天地轮回,也是人世哲理。
龙作为中华文明肇始的重要源头、存续的神秘力量,它的至高无上、神性光芒,它的高深莫测、天地视野、利好万物,成为海内外“龙的传人”最深的文化认同。
而龙人合一的“人生六境”,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底片。
《易经》第64卦,最后一卦,代表“希望无限”。
而汉字笔画最多的,是四个繁体“龙”的合字,64画。
四龙齐发,四海归集,人在高处,终归于代表“无穷变化与无限希望”的六十四。
这并非一种偶然,而是来自远古的预言与期待。
策划:陈晓丹 音乐编辑:曾慧 朗读:李婧君
欢迎关注“书山有麓”阅读号,书评投稿:hwssyl@163.com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曾慧 李婧君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