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向玉乔: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2024-07-04 18:18:44 字号:

向玉乔: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向玉乔

摘  要:精神独立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是指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性。它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能够建构和宣示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集体记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应该更加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问题,持续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内在价值,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汉语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建构作用,构筑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强大“防火墙”。“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不能搞军事霸权、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但不能没有独立自主的强大民族精神。

关键词:话语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集体记忆

一个人、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独立性。在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热情日益高涨、树立民族自信成为中华儿女共同呼声、“强起来”光明前景越来越清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课题。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问题,既有助于推动人们深刻认识该问题的重要性,也能够为它的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一、精神独立性: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

人是有精神的。历史唯物论从来没有否定精神的存在价值,只是将物质视为第一性,将精神视为第二性。马克思指出,人是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信念的生产者,人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都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这说明精神总是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作为个人的所有物存在,二是作为集体的所有物存在。

精神首先表现为个人的意识。人类首先是以个人生命体而存在。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人生命体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身体存在的实在性证明个人生命体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活力和活性,精神存在的实在性则证明个人生命体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活力和活性。个人的精神实存是通过它的意识活动得到体现的,它就是笛卡尔所说的那个能够思维的“我”。笛卡尔说,人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即“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或者说,“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因为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同时停止了存在”。个人因为拥有意识而具有精神。

家庭、企业、政党、民族、国家等集体也拥有精神。每一种集体都具有集体性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思想传统、价值观念和记忆。以集体性记忆为例。哈布瓦赫认为:“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其意指:“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之所以回忆,正是因为别人刺激了我;他们的记忆帮助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借助了他们的记忆。”作为各种集体的成员生存时,人类精神活动在很多数时候表现为集体性活动。

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既有个体精神,也有集体精神。前者指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主体,都有能力进行个体性精神生产,都有能力建构自己的个体性精神世界;后者指中华民族作为整体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精神主体,有能力进行集体性精神生产,并且有能力建构自己的集体性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性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思想传统、价值观念和记忆的统一体。当代中华儿女拥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等事实是中华民族拥有集体精神的重要表现。

独立性是精神的本质特征。精神的独立性实质上就是精神的自由性。无论人的精神是个体性的,还是集体性的,它都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对于个人来说,拥有独立、自由的精神是其个体性人格健全的最重要标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可被夺去主帅,但老百姓不能被夺走志向。志向即理想信念,它是人的精神中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是否拥有志向是衡量其人格健全与否的重要指标。对于集体来说,拥有独立、自由的精神是其集体性人格健康的最重要标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失去独立、自由的精神,意味着失去精神家园,这对于个人和集体来说都是灾难。

中华民族曾经长期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民族,但在近代陷入了精神独立性危机。早在公元前2700年前后,中华文化就已经发轫,轩辕黄帝一统中华,创造了以神话、算卦、祭祀、音乐、舞蹈、建筑等为主导的上古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墨子等开启中国哲学大门,开创了中国哲学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推动中国哲学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此后,大秦结束诸侯争霸、统一中国,历经朝代变迁,中华文化赓续不断、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到了保持和延续。“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第一次出现了深重的精神独立性危机,其表现是: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攻击下,一些中国人开始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抱持质疑、否定的态度,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卑心理,开始膜拜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鼓吹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崇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来拯救中国。

所幸的是,中华民族最终克服了近代陷入的精神独立性危机。两种力量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一方面,一大批仁人志士一如既往地坚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见义忘利、公而忘私、天下为公、杀身成仁等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激励下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其可歌可泣的壮举为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树立了光辉榜样;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就一直面对着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历史地看,我们党很好地处理了这两个问题,这是它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经验。毛泽东说:“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总是将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特别强调:“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

精神独立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要它存在,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中国就不会灭亡。钱穆说:“中国人的文化观,其基本只在道。道存,国家存,民族存,文化就传下。道灭,那就完了。”在钱穆看来,中华民族具有崇尚道的文化命脉或中国历史精神;由于它一脉相承、赓续不断,中国社会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朝代更迭,其发展呈现出不定型、有分有合的特点,但中国精神并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国家命脉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根除,这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不会灭亡的根本原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精神独立性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可见,精神独立性问题是当代中华民族绝对不能等闲视之的重大问题,它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能否得到保持和捍卫的问题,因而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坚持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思想核心是将精神独立性视为中华民族的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总书记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范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主要贡献,为我们在新时代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树立了典范。

当代中华民族正在步入一个强烈呼唤精神独立性的新时代。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仅仅意味着我国已经跻身于经济大国之列,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变成了经济强国。真正的经济强国必须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指出:“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这当然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事实,但我国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应对和解决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当代中华民族必须坚持培育和挺立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才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创造赓续不断、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们具有伟大辉煌的独立精神。我们在中华大地上繁衍发展,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思想理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和集体记忆,坚持以它们作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从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精神独立性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生生不息、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五个主要维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标志是重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要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必须明确它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内容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或中国精神的内容。它包括中华民族的个体精神和集体精神两个维度,但主要指后一个维度。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是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个体精神汇聚而成的,但它一旦汇聚而成,就不再是任何中华儿女的个体精神所能相提并论的精神形态。它是经过一定的稽查机制和筛选机制进行严格过滤的结果。在稽查和筛选的过程中,中华儿女个体精神的糟粕被剔除,其精华则被保留,因此,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是中华儿女个体精神的结晶和精髓。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主要是要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本文将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内容。

一是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首先表现在话语上。我们采用何种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集体记忆,这既是语言问题,也是精神问题。“语言不可能存在于进行思维和说话的人之外。它的根子扎在个人意识的深处,它要从这里汲取力量,让人们的口里开出鲜艳的花朵。”话语是语言得到实际应用的表现形式,它与人的精神活动相互交融、相互贯通。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总是首先通过他的话语体现出来,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也总是首先通过它的执政党、政府和国民的话语表现出来。《文心雕龙》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由心生,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话语状况总是折射出背后的精神品质。马克思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其意指,语言即意识,意识即语言。

中华民族具有注重话语体系建设的优良传统。老子、孔子、墨子等先秦哲学家之所以能够为中国哲学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开创性贡献,首先是因为他们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哲学话语创新。他们建构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话语体系,用最富有表达力、感染力的哲学话语表达原创性中国哲学思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哲学奇迹,为中国哲学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传播前辈创造的优美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华民族应该弘扬的美德。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执故之道,以御今之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庸之为德”“德不孤,必有邻”,墨子所说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韩非子所说的“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理定而后得道”“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等等,都是富有哲理、脍炙人口的经典话语,承载着中国哲学家卓尔不凡的话语智慧,中华民族应该代代相传。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们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根本特征、发展规律等进行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所形成的正确思想、理论,也是中华民族将关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应用于实际所展现的实践精神和实践智慧。要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有强有力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华民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对外传播工作。他说:“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只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才能将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传播到国际社会。

二是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思想理念。

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思想理念。要彰显精神独立性,中华民族必须是一个尊重思想、热爱思想、拥有思想的民族。如果轻视思想、厌恶思想、摈弃思想,我们的精神独立性将荡然无存。

帕斯卡说:“人因为有思想而伟大。”在帕斯卡的眼里,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甚至认为,人可以没有手、没有脚,但不能没有思想,因为没有思想的人就是一块石头或一只动物。

思考是思想的源泉。中华民族应该勤于思考。真正的思考不是象牙塔里的思维活动,而是实践中的思维活动。马克思说:“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当今中国,思想的产生应该主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只有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华民族才能有思想灵感。

思想不能直接实现什么东西,但它能够通过超越自身的方式来引导社会发展。马克思说:“思想永远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所能超出的只是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华民族必须拥有能够引领它的正确思想。在当今中国,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正确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的核心是真理问题。“真理这个名词具有无比的魅力。它显然暗含着我们人生的真谛之所在。损害了真理,则一切靠损害真理而赢得的东西也就统统为之败坏。”要挺立精神独立性,中华民族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坚持者和捍卫者,决不能以损害真理为代价来谋取一己私利。

坚持正确真理观是中华民族拥有精神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视生存真理的优良传统。儒家和道家都具有以德润身的伦理思想传统。《大学》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其意指,一个人有了充足的财富时,可以花钱装饰房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它就会有益于修养身心;一个人心胸开阔,身体自然就会舒适安泰;君子一定要使自己修炼身心的意念真诚。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炼德性,必须恭心向己,才能使自身受益于修德。这种主张以德润身的生存真理观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在当今中国,中华民族更应该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它将真理视为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强调真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生存真理观,还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都是现实的、实践的。

三是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人不仅生存着,而且会对自己的生存状况进行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人都是有价值观念的。拥有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的另一重要表现。

价值观念包括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和美丑观念。是非观念要求人们能够明辨对错,不能对错不明;善恶观念要求人们能够辨别善恶,不能善恶不辨;美丑观念要求人们分辨美丑,不能美丑不分。能否明辨对错、辨别善恶、分辨美丑是衡量人之为人是否达标的基本指数。

中华民族从来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据《史记》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就知道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即“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其意指,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运行规则、阴阳五行的变化法则、生死道理和安危存亡的规律;按照时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化各种鸟兽昆虫,其德政广泛传布,也使天地无灾无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烦扰勤劳自己的身心,节约各种财物;由于具有“土德”的祥瑞,所以号称“黄帝”。可见,黄帝既具有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又具有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崇尚德政、倡导节俭等人本主义价值观念。

史学家司马迁本人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儒家道德价值观念的典型代表。他受过腐刑,深感屈辱,但他仍然“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最终完成了鸿篇巨著《史记》。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在司马迁身上,我们看到了儒家倡导自强不息、以义为先、忍辱负重、厚德载物等道德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精辟的归纳和总结。他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价值观念占据着核心地位。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当代中华民族应该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它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要内容。

四是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个人的人生指航灯。它在哪里照亮,个人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前进。理想信念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指航灯。没有理想信念的民族只会盲目前进,不可能拥有光明前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理想信念是它意欲实现的目标。这种目标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远的,主要表现为一个民族对国家发展的目标追求。一个民族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意识形态决定的。马克思说:“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当代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崇尚和平的理想信念。钱穆曾经指出:“中国民族是一个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也可说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也极有战斗精神。中国民族和其文化之和平,是一种强性的和平。”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美德大加称赞。他说:“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骄傲到不屑打仗’,那这个国家非中国莫属。”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主张不轻易言战,反对好战的做法,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懦弱无能。罗素说:“如果中国人愿意,中国会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只求自由,不愿主宰。”

当代中华民族主要有两个近期的理想信念: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个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旨在完成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第二个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激荡的现实背景,对世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种构想和愿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想信念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信念并行不悖。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或精神独立性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应该对自己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文明有独立自主的看法和追求,应该对自己要坚持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有独立自主的看法和追求,应该对国际新秩序建构、国际社会发展格局、世界发展规划、人类文明进步、国际正义维护等有独立自主的看法和追求,而不是漫无目的、盲目地往前推进,更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以某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作为发展目标。作为一个信奉社会主义的民族,中华民族就应该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五是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集体记忆。

记忆是人类以回忆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能力。个人拥有个体记忆,家庭、企业、政党、民族、国家等集体则拥有集体记忆。拥有记忆是个人和集体具有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标志。

记忆是个人和集体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如果个人或集体患上失忆症,他的个体性身份或集体性身份就会遭到质疑,其精神独立性也会被怀疑。“对人类来说,失去记忆就等于失去了自我,如同丢失内存的电脑也不过沦为只会做加法的机器罢了。”正因为如此,人类必须建构和保全自己的记忆。为了克服自然记忆能力的有限性,人类会发明各种人工手段来增强自己的记忆能力。人类甚至会利用记忆控制来达到统治的目的。“从旧石器时代的部落到现代国家,谁掌控了人们的记忆,谁就能大权在握。”

作为一个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民族,中华民族必须拥有自己的集体性历史记忆、国家记忆、文化记忆、文明记忆和道德记忆。这些记忆形态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时刻提醒着我们是怎么来的。中华民族的身后拖着一长串集体记忆。它们不是过去留给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为自己建构的精神血脉。

集体记忆是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建构者。中国价值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价值理念,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力量。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最有价值的精神追求,但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向前看,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作出的指示,适用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当代中华民族来说,既需要有立足当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也需要有建构集体记忆、珍惜集体记忆、守护集体记忆的智慧。

三、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方法和路径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只把一切都摆在我们面前,既不作说明也不作推论。”他认为哲学不可能改变任何东西。这种哲学无用论观点是很难站住脚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作为上层建筑存在的哲学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但它毕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先导性、引导性作用。如果没有哲学,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恐怕早已经糟糕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问题是一个重要哲学论题。相关探究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为解决问题提出建议。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人们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问题、重视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相关研究工作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完成需要依靠我国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第一,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问题。

精神独立性问题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应该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表现在中华民族是否具有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集体记忆等多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参与社会建设、国家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西化主义等错误思潮此起彼伏的问题。这些错误思潮相互勾连,在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或虚无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斩断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历史之根。文化虚无主义以否定或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表现,其根本目的是要破坏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传承弘扬。西化主义以推崇西方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作为主要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消解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

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主旨是要求中华民族在话语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集体记忆等方面彰显独立自主性,在当下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传统的伟大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证明,只要精神独立性能够得到保持,中华民族就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就不会被消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必须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第二,持续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内在价值。

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体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集体的精神涵养。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人无精神不立。精神独立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是不可能走向强大的。中华民族也应该拥有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具有民族身份的根本标志。

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不是要将我们自己变成一座民族精神的孤岛,更不是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粹化。中华民族不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推行民粹主义,更不搞民族中心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但主张传承传播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思想理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和集体记忆。我们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要展现中华民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是要发扬中华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精神。

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旨在将中华民族变成一个精神强大的民族,而不是要将中华民族变成一个推崇政治霸权主义、经济霸权主义、军事霸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民族。我们只是希望通过强大自己的民族精神,使自己具有正确思维方式、合理情感态度、坚强意志力、坚定信念、强烈集体记忆意识,从而具有应对一切挑战、一切困难的优良精神品质。

第三,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对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善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是树立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力量。一个有智慧的民族必定会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哲学构建民族精神的力量更加突出。德国哲学推崇理性、重视思辨、关注现实的思想传统对德国人形成理性严谨、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经验、推崇信念、强调实用、注重实践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塑造了美国人敢于猎奇、冒险、创新的民族精神。同时受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深刻影响,传统社会的中华民族形成了既能够积极入世又能够超然出世的精神品质。

倡导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不意味着中国从来没有产生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不意味着要从根本上否定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它主要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在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缺乏创新的现实状况。在当今中国,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队伍恐怕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但能够提出新概念、新见解、新思想、新理论的人非常少见。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当前的哲学社会科学严重缺乏活力,既不能对人民之问、社会之问、时代之问提供有说服力的回答,也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对思想和理论的紧迫需要。如果这种状况长此以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强大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发展,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总体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思想和理论智慧,从中国传统哲学社会科学中汲取思想资源,从当代中华民族全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的生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以发挥它们既解释世界又改变世界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汉语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建构作用。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中国境内除汉族外,回族、满族、畲族等也都使用汉语,蒙古族、壮族、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既使用本民族语言,也使用汉语。其他民族中也有不少兼通汉语的。所以,实际上汉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

汉语不仅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使用汉语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展开、得到张扬的过程。我们在汉语的实际应用中思维,同时建构自己的意识。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现实是汉语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由丰富多彩的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句、语法、修辞等组合而成的一首交响乐。

汉语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建构者。中华民族使用汉语的过程实质上是树立精神独立性的过程。当我们借助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集体记忆时,我们就是在建构和宣示自己的精神独立性。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与汉语同在,与汉语贯通。汉语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存在状况。受到重视的汉语有助于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

要充分发挥汉语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建构作用,必须改变全民学英语的状况。改革开放40多年,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患上崇洋媚外的疾病,这与强制性地要求全民学习英语的教育体制弊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求小孩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并且使之终身化,这不仅使得大多数中国孩子在思维方式、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上容易西化,而且很容易产生不重视汉语、不重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不重视中华文化的心理和情感态度。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崇洋媚外的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工作也难以推进。

第五,构筑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防火墙”。

要培育和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必须构筑强大的“防火墙”。构筑这样的“防火墙”,是要防止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遭到内外部破坏。这方面的前车之鉴并不少见。前苏联曾经是一个强大社会主义国家。冷战期间,它曾经与美国平起平坐,但由于苏联共产党不重视培育和挺立俄罗斯民族精神独立性,任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西化主义思潮腐蚀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他们最终因为失去民族精神独立性而陷入悲剧。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猛烈攻击下,社会主义苏联最终丧失了自己长久坚持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理论体系和文化模式。随后发生的东欧剧变也是这种情况。它们留给世界的是民族精神独立性遭到抛弃的历史教训和警示。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是指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性。它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能够建构和宣示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集体记忆。无论处于何种历史阶段,中华民族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大力弘扬自己的精神独立性。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奋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是当代中华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只是强调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自己变成“精神的孤岛”。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同时指出:“深化文明互鉴交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开放、包容、文明互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华民族无意于追求精神上的自负和霸权,更无意于否定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中华民族追求自强、自立、自信,但从不谋求自恋、自负、自满。我们已经迎来“强起来”的光明前程,但我们没有因此而骄横跋扈。“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不能搞军事霸权、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但不能没有独立自主的强大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首先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坚持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正确思想理念、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以及具有永久价值的集体记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凸显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品质和中国力量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促进世界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应有价值。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向玉乔

编辑:颜新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