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等一系列关键领域前行的道路,其中明确指出要“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一精神在当前极端气候、洪灾等多发易发的形势下,更具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引价值。
近年来,极端气候在全球范围内愈发频繁地出现,我们所面临的洪灾等自然灾害形势也日益严峻。从大范围的暴雨倾盆导致河水泛滥、城市内涝,到局部地区因强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然而,当我们理性看待当前抗洪防汛工作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我们坚实的底气和信心来源。在健全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从物资储备到人员调配等各个环节都将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当灾害不期而至,充足的救援物资如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能够迅速调配到受灾地区和群众手中,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避免出现物资短缺而导致的混乱和不安。
完善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在抗洪防汛中,它可以迅速整合气象、水利、交通、医疗、消防等多部门的力量和信息,实现统一指挥、协调联动。无论是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和水情动态,还是精准安排救援力量到达最需要的地方,亦或是科学规划受灾群众的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都能在高效的指挥机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和行动延误,提高抗洪防汛的效率和效果。
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更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关键所在。基层是抗洪防汛的第一线,也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经过不断强化,基层社区和村镇将具备更完善的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基层干部和群众也将接受更多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他们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当洪水来袭,基层的力量能够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群众进行避险转移、开展自救互救,及时排查和处置身边的安全隐患。并且,基层力量还可以与上级救援力量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强大的抗洪防汛合力。
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高来看,我们不仅仅是着眼于当下的抗洪防汛,更是注重从长远角度提升整个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更加坚固的堤坝、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降低洪水等灾害发生时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灾害的预测预警,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气象和水文数据进行分析,提前发出精准的灾害预警信息,为群众争取更多的避险时间。
面对当前的抗洪防汛形势,我们要引导群众理性看待。要让群众明白,虽然极端气候和洪灾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束手无策。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科学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有强大的应急力量和坚实的基层基础。广大群众也应该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抗洪防汛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在遇到灾害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盲目恐慌、不传播不实信息,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洪水等灾害,重建美好家园。
总之,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应对极端气候和洪灾等多发易发的形势,在抗洪防汛中守护好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向着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未来不断迈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来源:红网
作者:张珊
编辑:田德政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