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碧华
21日,《榜样8》专题节目在中央一套播出。其中,来自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党员教师刘玲琍令人印象深刻。她32年坚守特殊教育一线,用爱守护“折翼的孩子”,铸就平凡中的不凡。
有人曾说,这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人缝缝补补。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刘玲琍选择为一群特殊孩子“缝缝补补”,传递爱与温暖——一遍遍手语教学引导听障孩子开口说话,让那些曾经被命运抛弃的孩子能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写自己的人生。
个体生命的意义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得到极致地彰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玲琍为我们计算“自我”与“他人”的公约数。看似寻常简单的词语,一遍遍教、一遍遍领着读,让特殊孩子感受声带的振动、气息的变化,忘记了喉咙的嘶哑,只记得孩子们是否能发音、发准音......“用努力工作为残疾孩子谋幸福,就是作为一名特教战线上共产党员的初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在32年特殊教育历程中得到融合、升华。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刘玲琍为我们描摹了“敬业”与“奉献”的自画像。“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那便是伟大,她就是这样的人。”这是同事给予她的高度评价。因为特殊孩子的一句“妈妈”,她在人生最美芳华选择了留下,勤于钻研、育残成才,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为听障孩子找到了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而这一留,就是32年特殊教育岗位的坚守与不悔。
作为一名普通母亲,刘玲琍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即使自己孩子8个月大时就被确诊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她也未曾放弃对特殊孩子的爱与关怀。可能只是日复一日教读几遍甚至几百遍的发音,也可能只是手把手教特殊孩子洗脸、洗衣服、洗澡,还可能只是对孩子的一个鼓励、一个拥抱。她既是老师,也是妈妈,平凡中蕴藏伟大,细微处方显精神。
当交换成为部分人的存在哲学,一切似乎都可以贴上价格、放出链接,一切似乎都应该掂量轻重与否、计较得失长短。然而在这种道德焦虑中,仍然有一群人为我们计算了“自我与他人”公约数、描摹了“敬业与奉献”的自画像、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这理应自觉成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纯真纯善的精神追求。
这一群人,我们称之为榜样;这一种精神追求,是激励我们学习榜样、向善而行,最终成为榜样的不竭力量。正如刘玲琍在节目现场重温16年前的“入党动机”一样,“要把我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党的伟大事业!”
来源:红网
作者:姜碧华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